• 48阅读
  • 0回复

情深谊长话当年——访印度巴苏医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12-04
第6版()
专栏:

情深谊长话当年
——访印度巴苏医生
本报记者 李文政 仓立德
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年代里,曾经有不少外国朋友远道而来,为中国人民的神圣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巴苏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从1938年9月起,巴苏作为全印援华医疗队的成员,先后在延安和八路军抗日前线工作过。1943年回国后,他又以极大的热情从事印中友好活动。这次,巴苏医生应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邀请,率团前来参加柯棣华大夫逝世四十周年和爱德华博士逝世二十五周年纪念活动。
在首都友谊宾馆的一间会客室里,我们会见了这位七十高龄的老人。他头上银丝缕缕,方方正正的脸庞上,闪着一对热情的大眼睛。宽宽的鼻梁,厚厚的耳垂,更显出他的敦厚与和善。
“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印、中两国交往的历史,知道玄奘、法显、义净等人的事迹”。巴苏医生说,“参加援华医疗队时,我才二十多岁。在那之前,我读过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深受启发”。
中国神圣的抗日战争,受到印度各阶层人民的同情和支持,当时,印度人民也在进行着反抗英国殖民压迫的斗争。“国大党主席尼赫鲁先生一接到朱总司令的来信,就建议成立印度援华委员会。”巴苏医生缓缓地打着手势说,“在援华医疗队出发前,我们花了6个多月时间,从全国各地收集物资,包括救护车和药品。那时,群众举行集会欢送我们;报纸上也发表了大量有关文章……”
接着,巴苏医生以徐缓的语调,回忆起柯棣华大夫和爱德华博士的一些往事。
柯棣华大夫于1939年年底被派往抗日前线,不久,他担任了八路军国际白求恩医院院长。他救死扶伤,忘我工作,终于积劳成疾,以身殉职,年仅三十二岁。毛泽东同志曾亲笔题写了“我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的悼词,以志纪念。巴苏医生深情地说:“他是一个顽强的年轻人,是在艰难困苦的战斗中死去的。”现在,柯棣华的名字,已成为中印两国人民友好的一个象征。
爱德华博士是印度援华医疗队队长。“他有进步的思想和丰富的经验。”巴苏说,“爱德(爱德华的印度名字)到过苏联,亲眼见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情形。他还到过西班牙,参加过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马德里大学遭轰炸倒塌后,他在废墟里见到一本历史书,上面写道,独裁者决不能随心所欲地维持其统治,历史终将按照它自身的逻辑向前发展。所以,在我们来华后,他对欢迎群众说,历史的逻辑把我们印、中两国人民连结在一起了。”
爱德华不但在医术上指导队员,在生活上也很关心大家,常常自己动手做饭。在危急关头,爱德华常常显得沉着、坚毅,并不断激励自己的战友。巴苏说,有一次他们从延安去晋东南的途中遭到日军飞机轰炸,有人有些惊慌,爱德华却镇定地说:“没什么,在西班牙这是常事。”
爱德华很会交朋友。巴苏说,“他经常做印度食品招待客人。记得有王稼祥、滕代远,还有马海德等。他同八路军派给他的勤务兵处得也很熟。每天早上都对这些‘红小鬼’们说:‘茶来鸡蛋来我起来!’他就会说这几个中国字。”当巴苏用中文重复这几个字时,我们都笑了。
爱德华和白求恩两人都到过西班牙和中国,但他们却失之交臂,始终未能晤面。当爱德华赶到晋东南时,白求恩大夫刚好逝世,他只赶上参加白求恩的追悼会。爱德华含泪追述他两次与白求恩大夫本可相见而未能相逢的经历,对于白求恩大夫的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表示深深的敬佩。
接着,巴苏医生谈到他自己几次访华的经历。“1957年我来北京时,再次见到了毛主席、朱德、叶剑英、聂荣臻、彭真等同志。在印度,我还会见过周总理、宋庆龄副主席和贺龙元帅。周总理还跟我谈起当年医疗队为他治疗摔伤的右臂时的情景呢!”
“现在,这是我第17次访问中国了”。巴苏医生高兴地说。关于他自己,他讲得很少,尽管在中印友谊的土地上,他辛勤耕耘了几十年。他只是引用印度十九世纪女诗人卡米妮·都塔的话来表达自己的心愿:“人来到世上不是为自己而生存,而是为了别人。”这话虽然过于简约,不正是他那善良、敦厚性格的写照吗?
巴苏大夫告诉我们,这次来华前,他们的代表团受到了英迪拉·甘地夫人的接见。她对代表团的访华很高兴,托他带来了给柯棣华夫人的礼物。她还对巴苏说,“你知道不知道爱德是我的舅父,他是由我父亲派到中国去的。”
记者同巴苏老人握别,不禁想起宋庆龄主席当年悼念柯棣华的话:“不仅我们两大民族,而且为全人类自由进步而斗争的不屈战士的高尚队伍,都在纪念着柯棣华大夫。未来将比现在更加尊敬他,因为他正是为未来而战斗和牺牲。”是的,四十多年前,中印两国人民都在为自己的未来而斗争。今天,两国人民面前都有着更加美好的未来。但愿在未来的年代里,中印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将鲜花长开,永吐芳馨。(附图片)
1939年,巴苏医生在晋察冀同聂荣臻同志合影。
(本照片系张侠同志保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