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有血有肉 生动感人——谈话剧《转战陕北》中革命领袖形象的塑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12-08
第5版()
专栏:

有血有肉 生动感人
——谈话剧《转战陕北》中革命领袖形象的塑造
大朋
不久前,看了总政治部话剧团的大型革命历史话剧《转战陕北》(编剧马融,导演鲁威、李维新),有一些感受。作为学习,想谈一点关于塑造革命领袖形象的粗浅意见。
《转战陕北》以解放战争期间,敌军进占延安到我军沙家店大捷、粉碎敌人重点进攻的史实为背景,抓住陕北战场的几个主要环节,力图描绘出战争的全貌,并透过西北战场的活动,反映出全国范围的解放战争。这是一出引人入胜的好话剧,也是一篇共产主义思想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全剧着意刻画的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三位革命领袖形象,是比较成功的。
剧中突出生动地塑造了毛泽东同志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军事战略家的形象。当满天乌云的时候,他指出了光明的前景。他的科学预见,正确判断和英明的决策,引导了解放战争一步一步走向胜利。
1947年3月,蒋介石在全面进攻失败后,集中优势兵力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两解放区,形势严重。但毛泽东同志早已成竹在胸。他把敌人的重点进攻比作两只拳头,说只要“按住敌人两只拳头,敌人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我们就可以在他的胸膛上插上一把致命的刀子。”一个伟大的战略设想,就这样形象而又简洁地表达出来。为了说服不愿撤离延安的同志,他说:“告诉同志们,我们是用延安换来一个新中国!”言简意赅,显出毛泽东同志思想敏锐深刻的特点。他和周恩来同志两次研讨,从缴获敌人的作战命令中分析蒋介石和胡宗南在作战要求上的矛盾,又借彭德怀同志把敌人齐头平推战术比作“小米滚子战术”,创造性地提出打“蘑菇战”的战法。经过清化砭、蟠龙几个战斗,这个设想逐步实现,到了沙家店战斗的前夜,毛泽东同志又准确地预言:“吃掉了钟松(国民党整编36师),我们不仅能赢得陕北战场的转折,整个解放战争也会为之急转直下。”从全局看一点,又从一点推动全局。这正是一个伟大的军事战略家和一个伟大的军事实践家兼而有之的非凡才能,也是毛泽东同志的突出特点。
剧中还鲜明地表现了毛泽东同志经常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革命英雄主义风格,而又总是沉着机智地挽救危局,克敌制胜。在陕北战局严重危急的时刻,他毅然决定留在陕北。他的这一举动,既是出于战略考虑,又是想借此行动来加强对敌人的心理上的压力。他这样做的确有危险,但不是盲目冒险,而是有一定客观根据的。他的这个举动,对全国人民起了极大的激励作用。
还有,在紧急关头,毛泽东和周恩来同志决定按周的提议“启动所有电台”,暴露中央领导机关所在位置,把敌人10万兵力“调动”过来,保证了彭总部队迅速打下了蟠龙。这一细节的安排,生动地表现了他的高度的机智果断和自我牺牲精神。一次行军发现敌情时,已走到敌人大队人马的鼻子底下,毛泽东同志查明情况,当机立断:“不要紧张,大路朝天,各走一边,敌人下山,我们就上山。”周恩来同志命令后队改作前卫,迅速脱离了险境。这个小小的过场戏,也很好地表现了毛泽东同志的临危不惧,指挥若定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毛泽东同志是英明的统帅,又是卓越的诗人,学识渊博,谈吐风趣。剧作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毛泽东同志的这一特点。陈毅向毛泽东同志呈送他填的词,是很有诗味的一段戏。这里不用毛泽东同志的词,而用陈毅的词,手法很巧妙。由毛主席点破陈毅的情怀,显出毛主席更宽广高深的诗人胸襟,又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山东战场,把两个战场紧密地联系起来。剧中陈毅同志并未出场,却给他一个生动的表现。我觉得这是一段很精彩的戏。
《转战陕北》对周恩来、彭德怀同志形象的塑造也是各有特色的。开场不久,有一段围绕同旅长诸虎的对话:
毛:部队都撤下来了?
诸:彭司令下了命令,谁敢不撤?
毛:我们的旅长同志很有点情绪呀!
诸:现在部队很乱,有的发牢骚,讲怪话,有的嚎啕大哭。
彭:你不要借题发挥,我看你情绪最大。
周:诸虎同志,你也哭了?
三位领导人同时看出诸虎思想上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含蓄幽默,点出了问题,带有启发性,话说得委婉,给诸虎留下回旋的余地;彭德怀同志单刀直入,揭开诸虎的思想问题,当场进行严厉的批评;周恩来同志则体贴入微地抓住诸虎内心中的问题,准备作进一步的开导。三个人三句话,简练生动,表现出三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彭志义、郑邦玉、阎志秋三位演员的表演也是十分传神的。
周恩来同志是党中央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之一,当时以参谋长的身份协助毛主席指挥陕北和全国的解放战争。剧中许多表现毛主席的地方,同时也表现了他。作为毛主席的副手,他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许多精辟的见解,良好的建议都为毛泽东同志采纳。“你真是我的好参谋长啊!”剧中毛主席的这句话,是对周恩来同志最恰当的评价。周恩来同志和群众关系特别亲密。他一出场就碰上李小娃和杨杏花一对恋人在话别,马上风趣地说:“唔,继续唱你们的走西口。”解除了尴尬的局面。小娃娘不愿离开王家坪,杏花说不服她。周恩来同志对她说:“你看,窑洞砌在山上,田地长在地球上,胡儿子(胡宗南)背得走吗?”小娃娘思想一通,高高兴兴跟杨老汉走了。这表现了周恩来同志十分了解群众,和群众心贴心,所以他的话最能打动人心。
彭德怀同志是一位性格鲜明的我军西北战场的统帅。剧中突出刻画彭德怀同志的有两处:一是他听到战士的争论,将错就错,自称是“彭总的马倌”,战士们跟他攀肩搭背,就地围坐,亲切交谈。他高兴地回答问题,又向战士们提出反问,生动地刻画了这个平时表情严肃的革命统帅火热的内心世界。战士们对他的威严有所惧怕,但又真情地相信他,爱戴他。这一段由误会而打破威严的界限,富有戏剧性,生动活泼,情节感人。旅长诸虎由于轻敌麻痹犯了严重错误,破坏了原定作战计划。彭德怀同志首先向党中央作自我批评,承担责任并请求处分,然后严厉批评诸虎,指出他犯错误的原因和造成的严重后果,表现了他对错误、对自己、对部属毫不宽容的严格态度。通过这两件事,可以生动地看出彭德怀同志性格的特点。不足之处是,彭德怀同志对诸虎错误的处理。旅长诸虎犯了那么严重的错误,虽对他作了严厉批评,却并未采取促进他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有效措施;当他刚犯错误,对错误还缺乏认识时,竟马上派他去执行更为重要的任务——掩护党中央和毛主席。这是不近情理的。
对于革命领袖不作过分的吹嘘,把他们神化;也不人为地去编造情节损害他们的形象,
《转战陕北》这一点做得好。它没有单纯的理论说教,也没有冗长乏味的会议争论,惊心动魄的战斗是用幕间说明或作后场处理。全剧的主要篇幅集中描绘塑造几位革命领袖的形象,注意抓住他们作为革命军队统帅的主要方面的特点,又注意他们个人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既把他们作为各有特点的、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人,更注意他们作为革命统帅和普通人不同的表现,合情合理地进行艺术描写。革命领袖深刻敏锐的思想,远见卓识的战略眼光,闪现共产主义思想的品质作风,富有艺术魅力发人深省的语言,是很富有教育启发作用的。在深入学习十二大精神的今天,更有现实意义。而这正是这出戏塑造革命领袖形象取得的有特色的成就的主要方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