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一心为人民多做贡献的人——记石家庄市模范共产党员田益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12-09
第3版()
专栏:

一心为人民多做贡献的人
——记石家庄市模范共产党员田益兰
本报记者 方 辰 杨树勋 本报通讯员 郑春庚
1982年9月12日,党的十二大闭幕后的第一天,河北省代表团的田益兰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拜访了久已想见的“老师”——吴运铎。两代英模相见,心情分外高兴。吴运铎在田益兰笔记本的扉页上,题写了自己的赠言:“即使自身化为一撮泥土,只要它是铺在通往真理的大道上,让自己的伙伴们大踏步地冲过去,也是最大的幸福。”田益兰望着这位在革命战争年代三次身负重伤、失去左眼和四个手指的革命老人,回想自己在《把一切献给党》的教育鼓舞下成长的过程,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一)
田益兰是石家庄第二棉纺厂的织布工人,今年44岁。在将要走上生活道路的时候,她就买了一本吴运铎写的《把一切献给党》,读了一遍又一遍,常常被感动得掉泪。
1956年,田益兰到石家庄第二棉纺织厂当了工人。她一心想为国家多织布,可是操作却没别人快,织出的布的质量也没保证。她便虚心向厂内织布能手们学习,也经常向其它厂的劳动模范求教。为了加快接断头的速度,她衣兜里经常装着一缕棉线,不管是在厂里、家里、还是开会,一有空就练起来。有一次,她到外地去开会,提包里装了许多练接头的线。在车站等车时,她不停地练。上了车,她继续练。在招待所里,她有空就练。晚上,她怕影响同志们休息,就到卫生间去练。就这样,田益兰接头的速度很快从每分钟十几个增加到了30多个。她还向修理工学会了排除布机无故停、换梭停和不换梭停等故障的方法。在几次市纺织行业操作观摩会上,田益兰都达到了技术能手水平。1976年以来,她创出了130多个万米无次布的优异成绩,被评为石家庄市和河北省的劳动模范、全国纺织战线的先进生产者。
田益兰并未因此而自满,她主动热情地把技术传授给青年工人。有一年,她一次就收了3个新工人做徒弟。现在田益兰的徒弟真可谓“满天下”了,河北省有,浙江、贵州、湖北等省也有。这些徒弟有的是她在厂内培养的,有的是书信函授的,还有的是她登门送教的。石家庄市前进棉织厂的青年工人张茹,就是其中的一个。
1980年4月的一天傍晚,素不相识的张茹母女来到了田益兰家,想拜田师傅做老师。田益兰一听就高兴地说:“好哇,国家现在就是需要这样有上进心的青年人。”
4天后,夜里12点,田益兰带上饭盒蹬上自行车,来到前进棉织厂张茹所在的车间。田益兰细致地观察了设备情况和张茹的操作,从纠正她的错误操作开始,一步一步地教起来,怎样接头,怎样投梭,怎样把住质量关……,一项项都讲得细致明白。一连两个多月,田益兰在自己的倒休时间里,不管刮风下雨,白天黑夜,就象在自己厂子上班一样,准时到位。张茹在田师傅的精心培育下,练出了一手好技术。
田益兰看着徒弟们一个个成长起来,有的在技术上甚至超过了自己,感到由衷的高兴。
(二)
田益兰曾算过这样一笔账:每天多开一分钟车,她看的40台布机就可以多织3.9米布,一年就可多织1,100多米。因此,她多年来总是提前40分钟进车间,作好生产准备;下班又总是走在后边,做好交班工作;中间吃饭尽量缩短时间,提前开车。有一段,车间里人员紧张,她又主动要求把自己看的布机增加到60台。一个班就要走30多里路,田益兰累得腰酸腿疼,但她一直不吭不响地干着。近三年多来,她多织的布达4,800多米。
有时她外出开会占用了生产时间,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她自觉地把生产补上。1980年,她到市里开劳模会,晚上同志们去看文艺演出,她回到自己家休息,到夜里10点50分,桌上的小闹钟象往常一样叫醒了它的主人。只休息了3个多小时的田益兰翻身起床,往兜里装了一包准备解困的干茶叶,提前来到了车间。值班长见她又来上班了,就关切地说:“这样可不行啊,会把身体累垮的!”田益兰笑着说:“现在人员正紧张,我来了不正好吗?”值班长笑了,他知道田益兰那顽强的毅力。就这样,田益兰在会议期间,上了4个夜班。
象这样的事有多少?人们记不清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记录员给她作了个小统计,她上义务班达60多个,多织布10万多米,创造价值11万多元。
有人说:“现在实行奖金了,田益兰这套义务劳动不时兴了。”田益兰却始终坚持这样干,而且还经常向青年工人讲:我们国家现在还穷,我们每个人心里要时刻想着国家,多做一点工作。田益兰不声不响地辛勤地工作着,有谁知道她是在怎样困难的家庭条件下,做着这一切的呀!“文革”初期,她的丈夫象许多好干部一样被打成了“走资派”,关进了“牛棚”。1968年,她10岁的儿子被汽车撞成骨折、脑震荡,住进了医院。1970年刚重新工作的丈夫,又因绿浓杆菌感染造成左眼失明,1972年10月又不幸瘫痪。1974年,母亲患癌症去世。在这一切不幸和困难面前,田益兰没有悲观,没有后退。她经常用英雄的形象来激励自己认真地实践着入党时的誓言,闯过了一道道难关,攀登着理想境界的高峰。
(三)
她认为,共产党员要自觉地把党的温暖送给群众,使大家体会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有的工友家里有了困难,她悄悄汇去了钱;有的刚进厂的青年工人不适应机器轰鸣的环境,吃不下饭,田益兰把她们请到自己家做可口的饭吃。……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石家庄的医院接收了一批伤员。田益兰听到这一消息,上街买来一包包糖果,放在一些伤员的床前,并亲切安慰他们。伤员们大都露出了笑容。可是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大娘,却呆呆地坐在那里,象一尊木头人。田益兰一问,才知道大娘叫王秀英,六十多岁了,一家老少全部被地震夺去了生命。田益兰想:我要用共产党员的火热心肠暖热她那颗已变冷的心,使她感到社会主义的温暖。于是,每到休班时间,她就到病房去看望大娘,送去营养品,还给她梳头、洗脚。医护人员见她这样热心地伺候老人,就问王大娘:“这是你的什么亲人呀?”这一问,把王大娘眼泪的闸门打开了,泪水顺着两颊淌下来,她一把搂住益兰激动地说:“是俺的亲闺女,不,不,比亲闺女还亲。”
在大娘的病房里,还住着一对亲姊妹,大的叫胡宗欣,小的叫胡宗香。无情的地震使她们成了孤儿。“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要使孤儿不孤呀。”田益兰抱着这样的想法,又来到这对姐妹的身边。宗香腿部受伤较重,思想沉重。益兰就拿来好吃的送给她,还给她讲《把一切献给党》中的故事。就这样,一老二少在病房里成了一家人。每当她们估计田益兰休班的时候,就早早在医院门口等待着这位亲人的到来,而益兰每次都没有使她们失望。
王大娘和宗欣姐妹伤愈要回唐山了。益兰象送出远门的亲人那样,把准备为丈夫做棉裤用的丝棉送给了大娘,把新买的衣裳送给了两位姑娘,另外还分别送给她们几十元钱。临上车的时候,益兰一再嘱咐她们:“回去后有了困难就给我来信,不要给国家找麻烦。”
不久,信果真来了,是宗欣姐妹寄来的。益兰打开一看,第一句就是“亲爱的妈妈、爸爸”。信中并表示她们要象妈妈那样学习和生活。益兰高兴地笑了,把信递给老伴说:“我们又添了两个好闺女。”以后,王大娘和两个“闺女”先后来看望过益兰,益兰也顺路去看望过王大娘及两个“闺女”。
最近,中共石家庄市委命名田益兰为“模范共产党员”,并号召全市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广大群众向田益兰学习,一个向田益兰学习的热潮正在全市形成。在新的荣誉面前,田益兰想到了什么呢?回到家里,她打开笔记本,又默默地读了一遍吴运铎同志送给她的那段诗一般的话,决心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