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中印经济增长的比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12-09
第7版()
专栏:在外国报刊上

中印经济增长的比较
《印度时报》10月16日刊登了该报记者迪利普·慕克吉的一篇文章,题为《中国和印度的增长率》,摘要如下:
世界银行1982年提出的一份世界经济发展报告所列举的1980年的中国人均收入是290美元,印度的人均收入是240 美元。人们现在认为,这两个国家的人均收入是从1955年的160美元(以1980年的美元价值尺度来衡量)这个相同的基础上起步的。
这两个国家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它们的幅员和它们的政策倾向都促使它们比较注重于自力更生,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它们免受国际经济环境不利变化的影响。
当然,中国比印度要更好地利用了避免遭受上述不利影响的条件,中国在石油冲击前后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就说明了这一点。除此之外,中国在减少人口增长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所有这些都表明,中国现在已经取得了较高的人均收入。
从全国的一系列研究中所取得的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人民受教育的程度同在经济发展方面的相对成败是有很大关系的。在这方面,中国享有决定性的优势,它的有文化的人口占66%,而印度只有36%。
在中国,在适龄上中学的青少年中,入学的比例高达79%,而印度只有27%。然而,在接受高等教育的20—24岁的青年中,上大学的比例在印度是8%,而在中国只有1%。
由于中国在人力资源方面占有优势和它所奉行的种种政策,中国在消灭最贫穷的农村地区方面取得了某种成就。但是,还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然而,中国在消除饥饿与困难方面的经验比印度要好得多。
说明中国处于领先地位的另一个标志是,中国1980年的人均寿命是64岁,而印度是52岁。鉴于中国的婴儿死亡率已急剧地下降,它显然向它的人民提供比较充裕的营养品。
鉴于中国在七十年代农业产量已增长了3.2%,而印度是1.9%,这两个国家在人均粮食产量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大不相同的。以1969—1971年为100计,中国1978—1980年的增长数字是116,而印度是101。就每人每天的热卡摄取量而言,中国人高出20%。
从对穷人是否能得到粮食这一点来看,更为重要不是粮食产量的总量,而是粮食的分配问题。印度的国家粮食储备制度是向全国的粮价适中的粮店供应粮食的,同这一制度相比,中国则强调保留一些储备粮,以便使公社以上的机构渡过难关。正如这份报告所说:“尽管国家最终保证了食品供应的可靠性,但是,它的直接干预是极小的。”
印度不仅在农业增长率方面停滞不前,在工业方面也是如此。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中国工业的增长率都是印度的两倍。
这期间,印度的工业增长数字分别是5.4%和4.5%,而中国是11.2%和8.7%。然而,如果可以把出口结构用来作为一种衡量各工业部门发展水平的标志的话,印度在技术方面大概是占有优势的。
在印度1979年的工业品出口中,机械和运输设备占8%,其他制成品(不包括纺织品和服装)占33%。而中国的相应数字是3%和23%。所不同的是,中国在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方面享有优势。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投资的水平不同。正如这份报告所指出,中国在1960年把国民生产总值的23%用在了投资方面。而在1980年又提高到了31%。
这份报告说,从印度方面来看,它在1960年的投资比重是17%,而在八十年代已上升到了24%。从国民收入的角度来看,印度1980年的出口量占3%,而中国是占1%。
这份报告在展望八十年代的前景时说,由于中国农业供养的人口已经超过了它的经济能力所能负担的程度,它已几乎不能再养活更多的人了,而预料今后十年里,中国的人口将增加一亿人。
印度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但是,其农业的前景还是比较有希望的,营养不良现象也可能会逐渐减少。如这份报告所说,最近的政策变化应当导致更为有效地利用制造业、电力和运输。然而,真正的挑战是,这个国家三分之一的人口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人均收入没有增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