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鼓励把资金用于正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12-21
第5版()
专栏:

鼓励把资金用于正途
沈立人
这几年来,在国民经济调整和初步改革的过程里,资金运动出现了新情况。国家财政收入有所下降,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越来越低;而预算外收入,包括地方财政收入、国营企业留用的资金和集体所有制企业的资金,则有了大幅度的增加。整个预算外收入,过去相当于预算内的20—30%,现在超过50%,已达600亿元左右。此外,银行的信贷资金,已经突破千亿元大关。上述情况,反映了资金过于分散。当然,我们可以适当调整中央、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适当调整企业利润留成的比例或盈亏包干的数额。但是,即使调整了,地方、企业和某些部门的资金仍将是相当多的。这是因为,调整比例决不是走回头路,恢复过去统得太多、管得太死的老体制,而是要继续给地方、企业以一定的机动权和自主权,调动他们增收节支的积极性。
因此,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在安排好中央财政资金的前提下,结合安排地方资金、企业资金和其他资金,把越来越多的各种资金有计划地引向国家急需的建设和技术改造等项目上来。这不仅有利于把这些资金引向正途,防止使用的混乱,也有利于解决整个建设资金不足的困难,保证战略重点的建设需要。
那么,这些资金应该引向哪些正途呢?根据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这些资金的不同来源、性质和特点,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能源和交通邮电的小型项目和配套项目。能源和交通邮电建设,需要大量投资。中央财政资金只能主要用于重点项目,不可能包下来,还必须广泛动员其他资金分工合作。例如煤炭,中央开大井,各省开中井,县社开小井;水电,中央办大站,各省办中站,县社办小站;交通,中央的重点在铁路和跨省的航道、公路、港口,地方发展其他水陆运输。这样,就能扩大规模,加快进度,搞好配套,力争早见成效。
第二,原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实现翻两番,原有企业要挑重担,它们能否胜任,关键又在于能否搞好以节能为重点、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这方面,一定要有足够的财力物力。就财力说,主要不是靠财政拨款,而是靠企业自筹和其他方面的支持配合。首都钢铁公司实行经济责任制后,包括合理扩建在内的更新改造资金可以全部从利润留成中解决,不向国家伸手。各企业的大修理基金和折旧基金是个很大的数字,存入银行,在有关的领导机构统一调度下,分别轻重缓急,作好统筹规划,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逐步满足现有企业技术改造的需要。
第三,教育、科学和文化等智力投资。教育、科学成为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文化、体育、卫生等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办这些事业,同样要调动中央、地方、部门、企业乃至个人的积极性,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这几年,不少省市从地方财政中拨款办教育,先富起来的一批社队从公共积累中支持学校、文化站、卫生院,都走到了前面。福建省委决定从明年起,地方财力主要用于智力投资,这是极有远见的。
第四,兴建住宅和公用设施,继续逐步改善人民生活。长期以来,建设中的“骨”“肉”比例失调,欠债累累。这几年还债,除了计划内尽量安排外,计划外也补充安排了不少。每年兴建城镇住宅几千万平方米,至少有三分之一是各级地方和各类企业投资的。今后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还要更多地靠群策群力。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搞“齐步走”,要鼓励条件好的地区、部门和企业、社队改善得快一些,解决得早一些。当然,从全局出发,要注意住宅标准不宜过高,占地要注意节约,其他公用设施要配套齐全。同时,近期内住宅投资也需要适当控制。
第五,条块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技术协作。沿海各省、市有资金和技术,内地各省、自治区有资源,相互之间开展经济技术协作,有利于挖掘潜力,互相取长补短,加快发展。通过协作,现在已有一批厂矿开始建设和投入生产。例如水电、煤炭、化工等部与有关省市协作,增办了若干电站、煤矿和石油化工厂。有些省市的大企业、联合企业和农工商企业,积累较多,已到内地县社建起原材料基地和加工点,闯出了新路。现在的问题是,国家领导机关需要因势利导,加强这类协作的计划性,使它们不仅对局部而且对全局都有好处。
第六,其他适宜于地方、部门和企业举办的事情。我们国大人多,百事待办,都赖中央规划,难免有所疏漏;而给地方、部门和企业以一定的财力,则可因地因时制宜,举办那些需要和可能办成的事情。这几年,有的地区和部门在林、牧、渔业和食品、饲料、建筑材料工业等方面进行投资,弥补了国家投资的不足。国防工业搞民用品生产,大企业搞综合利用,有的社队搞农副产品粗加工,有的专业户、重点户搞养殖场,一般都起了很好的作用。我们要鼓励和保护这种积极性,千万不要有意无意地挫伤了它。
为了使分散于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的资金有效地用于上述各种正途,亟需在正确的方针指导下,把财力、物力、人力的综合平衡列入计划工作的议事日程。江苏省的地方财力较大,预算外资金较多,他们试编综合财政计划,对预算内外收支、信贷收支、现金收支、公社财务收支(积累部分)等进行统筹安排,引导各类资金合理使用并相互协调衔接,促进了生产建设。看来,编制综合物资计划、综合基本建设计划、综合技术改造计划,加强宏观平衡,都要逐步跟上。同时,还要有一系列鼓励地方、部门、企业把资金用到国家急需的建设项目上去的政策、措施和法令、制度,在“全国一盘棋”的前提下实行中央和地方以及条块之间的适当分工,从根本上避免相互争原料、争市场的重复投资和重复生产的盲目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