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星移物换的一年——一九八二年世界竞技体操回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12-25
第8版()
专栏:世界体育纵横谈

星移物换的一年
——一九八二年世界竞技体操回顾
柯迅
对于竞技体操来说,1982年是不平常的一年,出现了一些很有历史意义的事情和值得注意的现象。
“新的No.1”
今年最轰动的新闻是在第六届世界杯体操赛上,包办了前五届男子全能冠军的苏联运动员竟被迫让出了这块金牌,而且连银牌也没有拿上。中国选手李宁“不仅以59.45分的成绩在全能比赛中创造了一项非正式的‘世界纪录’,而且在六个单项比赛中获得了五项冠军”,加上童非的并列单杠第一,中国选手一共获得七块金牌。这些优异成绩,被民主德国的《德意志体育回声报》惊呼为“一个新时代的开始”。瑞士《体育报》则赞誉“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在已成为男子体操新的No.1(第一)”。
在谈到中国选手的技术时,国际体操联合会男子技术委员会主席利罗认为,“他们明确地预示了今后几年的发展方向。”
在第九届亚运会上,中国体操健儿乘胜前进,共获得12枚金牌。许多观众说,看中国体操队的表演,真是一种“健与美的艺术享受”。
男子体操更吸引人了
各国体操界不少人认为,这几年国际上女子体操的发展不如男子体操迅速。挪威体育记者奥迪因说,“从1981年莫斯科世界锦标赛以来,观众的兴趣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越来越转向那些以崭新面貌出现的男子运动员。一批取得惊人成绩的男子大师们已经明显地超过了女子。”奥迪因说的男子大师们,就是年龄在20岁上下的李宁、童非、李小平、科罗廖夫、马库茨等人。这些年轻的运动员不仅创造了更为高难的新动作,而且也具备了老一代运动员稳健的特点;他们不光是个别项目、个别动作突出,而且都是些全能运动员。他们的动作干净,失误极少,赢得了观众的赞赏。
对比起来,女子体操运动员的年轻化虽然有利于创造新动作,但稳定性却大大降低,而韵味也减少了许多。有些小运动员在比赛中能完成高难动作,但在简单跳步和转体时却失误了。因此,前世界冠军拉蒂尼娜大声呼吁,一定要让运动员在少年时代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以使她们能够长期稳定地创造好成绩。
难新、质量、编排
竞技体操发展到今天,没有独创的难新动作,要想在重大比赛中拿金牌是不可能的。鞍马是个比较平淡的项目,现在不仅有了多种多样的托马斯全旋和纵向后移等动作,还出现了倒立,向立体化发展。苏联选手正在练习双杠杠下空翻加转体的动作。国际体操联合会男子技术委员会主席利罗认为,“在可以预见的一段时间内,仍应考虑自由体操的空翻三周和单杠的空翻四周,我们将不会禁止这些动作”。
新时代对运动员的要求是:高质量地完成基本动作;落地稳定、准确;姿态严谨、幅度超群和轻松自如三者相结合的优美感。李宁和苏联女选手比切洛娃,所以能在今年世界杯赛上分别获得男、女全能冠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充分显示了上述特点。
把几个复杂的高难动作连接起来,形成多次高峰,并编排好全套动作,是今后发展竞技体操的主要趋向。同时,还要求全套动作节奏感强,没有多余的停顿。我国16岁选手吴佳妮在亚运会的比赛中,以单腿起跳挺身前空翻上木,中间连续两个后手翻再接高后手翻贴腹下成仰卧,最后是踺子团身后空翻两周下,动作一气呵成,新颖、舒展、优美,获得了10分,就是一个明证。
人们关切着未来
最使人关切的还是1983年的世界体操锦标赛和1984年的奥运会。各国都在瞄准着这两个比赛,力争取得好成绩,所有20岁上下的男子强手和15—17岁的女子主力当然仍是各国的寄托。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和朝鲜都出现了很有希望的女子体操年轻新手。苏联的后备力量就更加雄厚。一向队员年龄较大的日本男队,现在也有走向年轻化的趋势。
为了锻炼新手,不少国家举行了传统的国际邀请赛。看得更远一些,欧洲国家还举行了欧洲少年体操锦标赛。民主德国在今年一年内便与苏、捷、罗、保、匈、法等国分别举行了少年双边体操赛,他们希望能较快地培养出象格瑙克(女)和布鲁克纳(男)那样的人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