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芦苇荡里出人才——记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刘家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12-26
第2版()
专栏:农村人物志

芦苇荡里出人才
——记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刘家华
俗话说:“人怕进柴山,牛怕进榨坊。”可是,湖北省监利县回乡知识青年刘家华,十年来甘愿在密不透风、苇叶如锯的芦苇荡里钻进钻出,为发展芦苇生产作出了贡献,被誉为“芦苇状元”。
1971年,刚满19岁的刘家华当上了一名管理芦苇生产的管洲员。他来到长江边一片渺无人烟的荒洲时,眼前除一个仅能栖身的小窝棚外,只有野茫茫的苇荡,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是,当他知道芦苇是造纸的好原料,经济价值很高以后,便心甘情愿当这个“管荒佬”。他经过深入观察,发现芦苇可以分出不少品种,各有其不同的生长特性和病虫害。
为了摸清芦苇害虫的生活习性、生长规律及防治方法,有很长一段时间,他成天带着一把镰刀、一把铁锹和一些试管,在芦苇丛中钻进钻出。夏天,芦苇又高又密,柴洲上气温有时高达40多度;冬天,寒风刺骨,苇桩、苇枝如锥,他坚持在苇荡里解剖苇株,挖洞找虫,采集标本,摸索害虫的活动规律,观察害虫化蛹、羽化、孵化等过程,经常一蹲就是几个小时。十年来,他跑遍了长100多公里、面积有8万多亩的柴洲,解剖了2万多株芦苇,挖了1万多斤芦苇根,采集了35种益、害虫的标本,积累了一批科研资料。他第一次发现一种叫“荻粉长角象”的芦苇害虫,并在国内首次发表了曲牙锯天牛危害芦苇的研究报告,编写了十多期芦苇虫情测报资料,初步掌握了30种芦苇害虫的防治方法。
前几年,柴洲上发现芦苇整株死亡,有人提议用飞机洒药杀虫。他经过仔细观察,发现是荻蛀茎虫为害。这种虫孵化后不爬出叶鞘,飞机洒药和喷药都无济于事。他进行了用药杀荻蛀茎虫蛾子的试验,获得了成功,芦苇亩产增加200多斤,初步解决了这一多年来没攻克的难关。
刘家华自学成才,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并参加了《芦苇》一书的编写工作。去年又光荣地出席了团中央召开的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和先进团支部代表会。 本报记者 谢邦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