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窑洞仍有生命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12-27
第2版()
专栏:

窑洞仍有生命力
本报评论员
本报今天刊登的通讯《为“寒窑”召唤春天》,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对于黄土高原上世代相传的窑洞,应当持什么态度?是进一步加以改造和提高,还是采取否定的态度?这个问题,对于农村住房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窑洞,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创造。多少个世纪以来,它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人民赖以生活的条件之一。窑洞是生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优点:不破坏地面风貌,不占用耕地,而是利用黄土资源,因地就势,从地下争得居住的空间。不仅如此,窑洞还具有保温隔热,冬暖夏凉;施工简便,造价低廉;无需烧制和用车辆运输过多的建筑材料等优点,可以节约能源,节约资金,节约建筑材料。
正因为窑洞有这些优点,黄土窑洞民居已引起建筑界的关注,也引起了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的注意。中国建筑学会窑洞及生土建筑调研组的同志们,深入农村进行调查研究,帮助农民革新改造窑洞,他们的工作是值得称赞的。
随着党在农村经济政策的落实,农民一年年的富裕起来。目前,在农村建房是一件大事。各地应当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解决农村住房建设问题。在黄土高原地区,有关建筑、建材部门应把窑洞的建设、革新和改造,摆到一定的位置,把它看成是改善当地农村民居的一项重要工作。
窑洞是我们民族的传统建筑之一,不要嫌它“土气”,不切实际地追求盖新的地面房屋,搞什么毁窑盖房之类的事情。其实,只要到这些地方走一走,就可以看到这里的一些窑洞造得很不错,绝不亚于砖瓦结构的房屋。退一步说,即使房屋比窑洞好些,但是,它要占用土地,要用许多建筑材料。更重要的是,在黄河中上游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四千万人至今居住窑洞,若脱离实际,搞以房代窑,不仅劳民伤财,短期内也是不可能办到的。
窑洞在今天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希望有关建筑、建材部门,从黄土高原的实际出发,对窑洞积极进行研究,并采取切实措施,革新、改造窑洞,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使它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一步,更好地为改善人民的居住条件服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