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八亿农民当家作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12-27
第5版()
专栏:

八亿农民当家作主
胡尔任
衡量党的方针政策是否正确,要看它是否合乎实际,是否能够真正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八亿农民当家作主,对于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农村政策使我国农业由原来的停滞不前变得欣欣向荣,广大农民从土改和初级社以来没有象今天这样高兴过。
广大农民热烈欢迎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只是高兴很快富裕起来,而且高兴真正当家作主了。万里同志最近谈到农民热烈欢迎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农民最高兴两件事:一个是实惠;一个是自主”。这就是说,农民在经济上得到了实际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有了广泛的民主。
八亿农民真正当家作主,对于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的曲折过程证明,只有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社会主义农业才能蓬勃地发展起来。在土地改革时期,我们党领导农民作了土地的主人,作了农村建设的主人,也作了国家的主人。在合作化初期,我们党又放手领导农民自觉自愿地组织起来,把社会主义农业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可惜,后来党的农村政策逐渐脱离中国农村的实际,脱离广大农民群众,在经济上侵犯了农民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损害了农民的民主权利,使我国农业二十多年来陷于徘徊的局面。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党中央在拨乱反正中首先作出了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指出:“确定农业政策和农村经济政策的首要出发点,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发挥我国八亿农民的积极性。我们一定要在思想上加强对农民的社会主义教育的同时,在经济上充分关心他们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切实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利。离开一定的物质利益和政治权利,任何阶级的任何积极性是不可能自然产生的。我们的一切政策是否符合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就是要看这种政策能否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党中央加快发展农业的决定,重新打开了广大农民积极性的闸门。随着党的农村政策的日益完善,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了,农民群众当家作主了,我国农村很快面目一新。
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正因为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实际密切结合起来,能够制定出符合人民利益的路线、方针、政策,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领导人民群众成为一切事业的主人。
我们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它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领导人民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党的干部是人民的领导者,但他们是人民的公仆,不是人民的主人。在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翻天覆地的巨大胜利以后,有些领导干部骄傲起来了,他们有意无意地以人民的功臣自居,以人民的主人自居,逐渐脱离人民,脱离实际。从初级社发展到高级社以后,党的农村政策出现了“左”倾错误,剥夺了生产队的自主权,剥夺了农民的自主权,坚持推行一系列的错误作法,农民很形象地叫作“瞎指挥”、“大呼隆”、“大锅饭”。长期以来,生产计划、生产经营、劳动组织、收益分配等等,农民都没有自主权,甚至连发言权也没有。农民天天等干部派活,事事听干部支配,瞎指挥还要服从,不公平还得忍受,干活忙闲不均,评工天天吵嘴,干部强迫命令、多吃多占总是纠正不了,劳动成果随便被克扣浪费和分配不公的毛病长期难于解决,社队集体生产搞不上去,农民家庭副业一再受到打击,农民生产积极性一再受到挫伤。这期间,我们党的很多优秀干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顺应农民的意志、利益和需要,领导农民群众和农村干部再三再四地抵制这种错误政策,但是反而受到一次再次的批判、打击和压制,结果农村社会主义建设遭到损害。
三中全会以后的农村政策,能够起到妙手回春的奇效,关键就是在经济上充分关心农民的物质利益,政治上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对于那些不利于发挥农民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力的错误政策,坚决加以修改和纠正。
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我们有很大一部分农村早已摆脱了悲惨的境地,有一部分地区甚至相当富裕。但是,应该承认,一般说来,我国广大农村还是比较贫苦的。贫苦的农民热烈要求实行包干到户这种家庭承包责任制,这是很易理解的,因为能够很快富裕起来。但是,为什么很多比较富裕的地区,甚至很富裕的社队,也要求实行包干到户呢?我们曾经访问过几个收入很高、社队集体事业也很好的生产队,他们原来不愿实行包干到户,县社领导也希望他们不实行包干到户,但是,经过左邻右舍的比较,群众还是要求改为包干到户。我们问一些老农民,这是为什么?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包干到户就有了自主权。农民对生产经营、生产管理和劳动成果的分配有了自主权,农民能够合理支配自己的生产时间和业余时间。特别是农村妇女最欢迎包干到户。她们说:过去我们天天捆在田里,活忙活闲都得泡在一起,事事都被干部管着,干得再好也是七分八分,累了一天回家还有一大堆家务事,连走娘家也得看干部的脸色。包干以后,妇女劳动灵活多了,可以多干那些精细活,累活重活都是男劳力抢着干了;早早把活干完可以回家干家务活,一家人分工合作,田里活家里活都干得痛痛快快的,赶集、走娘家也自由了。
从这里,我们领悟到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就是衡量党的方针政策是否正确,不在于是否合乎某一个教条,不在于是否合乎某一个领导人的“指示”,而在于是否合乎实际,是否合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意志和需要,是否能够真正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这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给我们的一个很重要的启示。
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完善,逐步改变了农村干部的工作作风。那种事事靠干部指挥、靠干部管群众的作风,逐渐改变为教育引导群众、启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的作风;那种单纯靠自上而下解决问题的办法,逐步改变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又以发动群众自己解决自己问题为主的工作方法。这是解决农村干部能力弱而农村工作又复杂繁重的一个很有效的办法。
包干到户,土地究竟怎样包到户?一个生产队的土地那样复杂,有肥沃的有贫瘠的,有向阳的有背阴的,有水地有旱地,有平地有坡地,有大块的有小块的,有碱性土有酸性土,等等,要分别承包给十几家或者几十家,而每家人口又有多有少,究竟怎样划分才能公平合理?在我们这种不了解农村情况的知识分子想起来是很难很难的,对很多熟悉农村情况的干部来说也比较难办,有不少干部不赞成包干到户,认为土地很难划分得公平,也是一个重要理由。事实上,在划分承包田地的工作中,确实也遇到很多纠纷。我们曾经就这个问题请教过一些干部和群众,了解了一些队的实际情况。
一种情况是干部一手包办,干部研究出划分方案,然后开几次会,硬贯下去。尽管干部大公无私,也很难划分得完全公平合理,划分的结果,不是这家有意见就是那家不满意。另一种划分的办法是领导群众自己划分,首先由干部领导群众制订出几条简单易行的划分原则,然后由群众自己去酝酿,自己提方案,自己提问题,自己想办法去解决。
应该承认,要划分得完全公平合理,划分得每家每人都很满意,确实是很困难的。但是,采取前一个方法,不满意的农民总是怪干部,争论不休。而采取后一个办法,不满意的农民也知道只能这样,是大家反复商量过的,的确想不出更完满的办法,少数人受点委屈也心甘情愿。结果,大家高兴,干部也省事。
多少年来,因为我们农村政策脱离了群众,干部确实很难工作。那种单纯从上而下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常常把好事办成坏事,既害苦了群众,也难为了干部。应该看到,蛮横专制、自私自利的农村干部当然不少,但是好干部还是绝大多数;很多好干部慢慢也习惯于强迫命令,这是错误政策逼出来的,是上面压出来的,广大基层干部也是受害者。
那一套“左”的农村政策,非要在农村推行,推行不开就受批挨斗,干部怎么能不强迫命令呢?如果一个干部私心杂念很重,当然也就由一般的强迫命令发展成严重的打骂群众、压迫群众了。
三中全会以后的农村政策,是正确的政策,是符合人民的利益、意志和需要的,广大农民热烈拥护,坚持贯彻执行,这就大大减少了基层干部强迫命令的可能。正确的政策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也调动了广大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广大农村干部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转变了,爱群尊干的干群关系也逐渐形成了。
在整个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过程中,绝大多数原来怀疑、反对的干部都转变过来了。其中很少数的同志,错误比较严重。其实,他们早就不能同群众同甘共苦、心心相通,他们在思想感情上甚至同群众格格不入。群众长期受苦难,他们无动于衷;群众最反感的事,他们很感兴趣;群众最希望最高兴的事,他们硬要反对。他们的是非好恶同群众迥然不同。群众在
“瞎指挥”、“大呼隆”、“大锅饭”长期盛行时少吃少穿,他们却死抱着“一大二公”的老框框,心安理得;群众一经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很快摆脱贫困状态,逐步富裕起来,他们反而说三道四、东拦西阻;极少数人甚至幸灾乐祸,如果出了什么问题,他们反而高兴。这类同志当然很少,但是他们也是我们另一种教员,从他们严重脱离群众的情况,也可以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新党章规定全党必须实现的三项基本要求之二,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新党章强调:“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领导群众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全部过程中,始终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希望那些被老框框所禁锢以致在思想感情上同人民群众格格不入的同志,在学习新党章的时候,切实吸取沉痛的教训。
我们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需要我们继续解放思想,不断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不然我们就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就是前一个时期思想比较解放的同志,如果满足起来,不求上进,也会落后的。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实际相结合。在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毛泽东同志吸取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取得革命胜利的道路。在建国初期,我们党从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入手,很快恢复了长期受破坏的国民经济。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在问题成山、头绪纷繁的情况下,采取“分别轻重缓急,有秩序地进行工作,逐步解决各种问题”的方针,首先抓着农业这一环,使八亿农民摆脱长期贫困的境地,使广大农村蒸蒸日上,欣欣向荣。这是党中央在新的情况下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的新成就,是调动亿万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的新典范。
胡耀邦同志在十二大报告中用特别激昂洪亮的声调说:“同志们!列宁说过,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毫无疑义,没有亿万群众的高昂的劳动热忱,没有成千上万个生产单位的首创精神,没有各地方、各部门的积极奋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是不可能的。”现在,八亿农民的生气勃勃的积极性创造性,已经扭转了农村经济形势和政治形势,并对推动全国形势的好转起了重大的作用。八亿农民当家作主,对于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也将发挥重大的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