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老军垦的新起点——记新疆石河子垦区总场党委书记郭宝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12-28
第3版()
专栏:

老军垦的新起点
——记新疆石河子垦区总场党委书记郭宝珊
本报记者 兰学毅
石河子总场是新疆石河子垦区规模最大的一个农场,经营耕地25万亩。但是,从1968年到1978年,这个农场累计亏损1,862万元。
1978年冬天,44岁的郭宝珊来到这个场担任党委书记。靠什么打开新局面?16岁就跟随王震将军进疆屯垦戍边的“老军垦”郭宝珊首先感到的是:必须学习!如果只凭初中文化水平,只靠过去那套“春催种,秋抓收”的经营本领,是不适应建设现代化农业的要求的。他决心拿出当年开发石河子的精神,开拓现代农业管理的“新绿洲”。
他花100多元钱,自费订阅了22种报纸杂志,今年增加到44种,内容涉及农业科技、经济管理、科学普及、时事政策、政治理论、文学艺术,还订了《智力世界》和《祝你成才》这样“开化脑筋”的刊物。他作为一个有两万多名职工的现代化国营农场的党委书记,工作十分繁忙,但是,他每天早起晚睡,节日、假日也很少休息,总是挤出时间来读书报、做笔记、剪贴资料。他每次外出开会或下基层工作,黑提包里总是鼓鼓地塞满待读的书报,有空就看几页。阅读,已成了他的嗜好。他的知识领域不断扩大,由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三年中,他已写了几厚本学习笔记。
“傍渠走路不愁渴”。国内外许多先进企业的成功之道,使这位“老军垦”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过去农场管理常常是搞职工“大会战”、“连轴转”,拚人力,耗机械设备,效益却不高。郭宝珊提出向管理要经济效益,从改善管理入手,提高职工的劳动积极性。1979年春,他同场领导一起,参照外地的经验,结合本场实际,订出了一套专业承包、联产奖惩的经济责任制;还制订了干部岗位责任制,在石河子垦区第一个改变了“大锅饭工资”。制度实行不久,社会上刮起一股批包产的“冷风”,场内也有人嚷着要“砸烂郭宝珊的‘橡皮圈’(即责任制)!”郭宝珊在党委扩大会上,热情洋溢地朗读报告文学《一个精灵的出现》;向机关干部推荐《任仲夷谈“包”》的文章。通过学习,坚定了大家实行经济责任制的信念。现在,他们的做法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上级领导机关已予推广,远近的农场纷纷跑来取经。
郭宝珊一手抓改善管理,一手狠抓引进先进农业技术。地膜植棉,是一项增产效果明显的新技术,他到处热情地宣传,排除各种保守思想,加以推广。去年,这个场安排了3,000亩地膜植棉田,秋后皮棉亩产达到171斤,比普通棉田增产41%,增加利润100多元。今年,全场地膜植棉面积扩大到3.4万亩,是全疆农场中种得最多的一家。郭宝珊同农艺师们,给植棉连长讲课,把掌握的有关科技知识和国内外生产动态及时传播给生产人员。他们还在短时间内试制出地膜铺敷机等设备,使地膜工艺逐步趋于完善。今年6月上旬,自治区在这里召开了地膜植棉现场会。植棉能手们看到他们的棉田无不称赞。
在郭宝珊的带动下,石河子总场干部学文化、学技术、学管理形成风气。
1979年,郭宝珊来场的第二年,就扭转了这个农场连续十一年的亏损局面,盈利39.8万元;1980年,利润增加到434万元;1981年,农业产值、商品率、职工劳动生产率等11项经济指标,都创最高纪录,利润增至608万元,成为垦区盈利最多的一个农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