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驯化大熊猫的姑娘——记福州市劳动模范陈玉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12-30
第3版()
专栏:

驯化大熊猫的姑娘
——记福州市劳动模范陈玉华
本报记者 张平力 欧庆林
这是一间狭小而又奇特的住室。三年时间了,住室的女主人和大熊猫朝夕相处,形影不离,建立起亲密无间的感情。如果不是有一道作为墙壁的铁栏相隔,大熊猫“涛涛”和“青青”就会跑过来。
奇迹就是在这间住室里出现的。年轻的姑娘陈玉华用辛勤的劳动,成功地对大熊猫进行了驯化训练,使大熊猫在不用药麻和捆绑的情况下,驯服地接受量体重、测体温、透视拍片、肌肉注射、静脉取血以及超声波、心电图等检查,取得了大量准确可靠的原始数据。1981年5月,雌性大熊猫“青青”患病毒感染,陈玉华发出调教信号,让它静卧一个多小时,接受输入10%葡萄糖溶液(750毫升)的治疗,使病情转危为安。
1979年陈玉华来到福州市动物园工作的时候,只有十八岁。领导分配她去喂养大熊猫,可把她急坏了。
“喂养大熊猫?我高中毕业,又是个女孩子,怎么能干这个活?”
“让你去喂养大熊猫,领导是有长远考虑的。我们动物园不仅要养动物让人观赏,还要搞科学研究。大熊猫是‘国宝’。为了研究掌握它的生活习性和生理规律,需要对它驯化。”
从福建农学院兽医系毕业的管理处主任陈玉村讲的这番话,年轻的姑娘并没有完全理解。她只知道,领导给她的担子很重,对她的期望也很大。怎么办?试试看吧!干不了再要求调动。
人们都说大熊猫是温顺的。然而小陈饲养的大熊猫,开始给她的印象却是那样的凶暴。第一次与大熊猫交往,她叫它,它纹丝不动。用绳子套在它的脖子上拉,它还是不动。拉急了,大熊猫向她扑过来,吓得她赶紧跑出铁笼。一天傍晚,由于喂食晚了一点,熊猫饿得慌,等得不耐烦了。当小陈端着窝窝头刚一打开铁笼门,“涛涛”就猛扑过来,紧紧抱住她的腿啃咬。小腿被咬了好几个洞,鲜血直流。幸好陈玉村和金鱼组的一位同志听到她的呼救声,及时赶来,才解了围。
小陈到医院把腿上的伤口包扎了,思想上却出现了新的“伤口”——才干几天就受了伤,以后又怎么办?家里人知道了又怎么说?陈玉村看出小陈思想上的波动,开导她:“凡事开头难。你还没有熟悉它,没有把它当作朋友。小心、耐心加上高度的责任心,你一定会把工作做好。”
陈玉华放弃休息,带伤上班了。温柔腼腆的姑娘,吃了一堑,长了一智,变得勇敢、聪明起来。为了更多地亲近大熊猫,了解它的习性,她决定搬到熊猫馆里住。前面提到的那间住室,就成了她匆忙选定的工作室兼卧室。白天,她打开铁栏走过去,叫着“涛涛”、“青青”的名字,抚摸它们的身子,给它们梳头,搔痒,经常带它们走出兽舍散步;晚上,她在灯下阅读有关大熊猫的书籍和资料,间或打开录音机,放出音乐,为“涛涛”、“青青”陶冶性情;夜里,她几次醒来,开开铁栏门,借助月光观察熊猫的动静。她每次喂食,吃一会儿,换一个地方,指挥它们跟着走。她在陈玉村的具体指导和帮助下,从摸索大熊猫的心理状态开始,应用条件反射的原理,逐步使大熊猫建立起各种信号反射,接受各种生理测试的试验,获得了大量无干扰的数据。小陈还以最大的耐心,教会“涛涛”、“青青”在音乐的伴奏下,表演开门、推车、投篮球、提桶扛扫把、坐椅接球、滚桶、写字、打扑克、晃板、吃西餐等20多个节目。
事业成功了。小陈付出了多少汗水,克服了多少意想不到的困难啊!她放弃节假日的休息。她昼夜闻到的是腥臊气味。为了教大熊猫握手,她的手心不知被抓破了多少次。她手上留下伤疤,身上留有伤痕。但她终于为探索大熊猫的奥秘开拓了道路,也为千万人换来了欢乐。每到星期天、节假日,福州动物园的熊猫馆成了最引人注目的热闹场所。
对大熊猫科研驯化的成功,已经引起国内外科学界的密切关注。福建师大副校长丁汉波教授和动物学家林秀英教授认为,这是行动生物学,是国内外新兴的一门年轻的学科。有关部门对这项科研成果进行评议,一致认为,它填补了国内外本学科的空白,是首创,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陈玉华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贡献。人们称她是温柔克暴的“女状元”,选她为福州市劳动模范。中共福建省委第一书记项南同志指示有关部门,要重视和鼓励福州动物园的科研驯化工作,并希望陈玉华带领大熊猫出国表演展览,增进与各国人民的友谊。(附图片)
新来的同学 南京市工人文化宫 邢 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