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阅读
  • 0回复

党的政策暖万家 户户盛开富裕花 左云县人均分配四年翻两番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1-02
第2版()
专栏:努力发展农业新局面

党的政策暖万家 户户盛开富裕花
左云县人均分配四年翻两番
编者按: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宏伟目标,明确规定农业是实现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战略重点之一。坚决贯彻十二大精神,进一步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已经开创的农业新局面,是我们面临的一项光荣的历史重任。
对于发展农业新局面,现在的情况是:有些地方有信心,有办法;有的地方还心中无数,信心不足,办法不多;还有不少同志的思想还不够解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四年间,各地都涌现出一些实现农业翻番或迈出大步的县,这些县取得了生产显著发展的物质成果,也取得了加快发展农业的丰富经验。看看他们是怎样改变农业面貌的,可以启迪人们的思想,鼓舞人们的信心。本报将陆续发表这些县的成就和经验。
近几年,左云县农业连年丰收,过去的贫困生活一去不复返了。1982年和1978年相比,全县农业总产值增长一点九倍,工业总产值增加一倍半。全县人均集体分配收入,由1978年的57元,提高到268元,加上社员家庭副业生产,人均收入达到346元。以前出外谋生的社员,现在都回来了。如今左云县农村唱起了新的歌谣:大囤满,小囤流,又有粮,又有油,吃不愁,穿不愁,党的政策暖心头。
左云县原是山西省最贫困的县之一。这里人少地广,风沙大,无霜期短,十年九旱,对发展粮食生产极为不利。解放前,这里曾长期流传一首民谣:“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糠菜半年粮,糊糊碗里照月亮。”说明当时人民生活十分贫困。建国后,左云县的生产面貌和人民生活,虽然有了一定的改变,但由于长时期受“左”的影响,把开煤窑、搞运输,当作资本主义倾向进行批判,单一抓粮食生产,扩大玉米播种面积,结果因早霜的危害,造成农业连年低产。生产上不去,上面就认为是没有学好大寨,左云县被指名为解剖的重点。县委在这种压力下,对社队也进行解剖、批判,批得干部对改变左云的落后面貌产生了悲观情绪。直到1978年,全县八万多农业人口,一年平均每人要吃返销粮一百多斤,成为有名的“三靠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左云县干部通过学习中央两个农业文件,从不利的自然条件中,看到了左云的希望:土地辽阔,人少地多,可以植树种草,大力发展林业、畜牧业;无霜期虽短,但适宜种植胡麻;煤炭等矿藏资源丰富,可以发展工、副业生产,以工促农,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
为了促进当年增产增收,左云县合理调整了农业经济内部结构。在发挥林业、畜牧、油料、工副业生产四大优势时,把发展煤炭和油料作物作为突破口。全县十四个公社,有煤炭的公社只有四个半,县委采取统一规划、统一组织、联合经营、统一分配收入的做法,实行县与社、社与社、社与队、队与队的四种联办形式,开办小煤窑44座,达到了社社队队出劳力,共同受益。
煤炭和多种经营的发展,为农业扩大再生产积累了资金。为了改善生产条件,从县财政拨出资金,购置推土机100台,轮流为社员平整土地,一年可平整土地一万亩,推动农田基本建设的开展。
全县推行“按劳承包”和“专业承包”两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调动了社员生产积极性,1982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8,800多万斤,第一次突破人均生产粮食1,000斤的大关。
为了向专业化、社会化生产发展搭桥铺路,县委对专业户、重点户通过垫支的办法,进行资金扶植。1982年全县涌现出的万斤粮、千斤油,三千株树的户,达到4,600多户,占农村社员总户数的20.5%。如今这个县的农村,社员盖新房的多,娶媳妇的多,向银行存款的多,购买电视机、洗衣机、缝纫机等高档商品的多,添制小平车、毛驴车、二马车等生产工具的也多。喜看左云大地,千家万户盛开了富裕之花。
本报记者 廖由滨 本报通讯员 郭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