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阅读
  • 0回复

一纸引来十万斤粮——刘生友搞水稻技术承包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1-02
第2版()
专栏:农村人物志

一纸引来十万斤粮
——刘生友搞水稻技术承包的故事
范庆凡
晚稻登场时节,湖南省溆浦县双井公社传出一条新闻:一纸技术承包合同引来十万斤粮食。说的是这个公社59个缺生产技术的农户,1982年户户增产,粮食总产比前年增加10万斤,而生产开支每亩只花21.35元,比前年减少8元。这些农户高兴地说:“没有刘生友的技术承包合同,说啥也搞不出这个样子”。
刘生友是双井公社桂花大队回乡知识青年,他刻苦实践,掌握了一套农业技术,1981年4月,溆浦农村普遍推行“大包干”生产责任制,一些缺生产技术的社员担心种不好田。小刘看到这种情景,心想:现在,农民正需要科技知识,我应当助大家一臂之力。1982年春节一过,小刘便串村走户,向乡亲们倾吐了自己搞技术承包的心意。
听说刘生友要搞水稻技术承包,开始,有的社员担心他“办事不牢”,不敢应承。小刘看出乡亲们的心思,说:“你们若信不过我,咱们就签订技术承包合同,增产减产,按合同办事。”
本队、外队缺生产技术的农户纷纷跟刘生友订合同,一下发展到59户。刘生友根据各户的不同情况,分别签订了三种合同:一种是不联产的技术承包合同,年终每季每亩收2元技术管理费;再一种是联产技术承包合同,达到指标的,年终每季每亩收2元技术管理费,达不到的赔产30%,超过最高产量标准的,奖40%;第三种是扶贫助弱的免费技术承包合同。
合同一订,刘生友便忙开了。承包户缺良种,他跑公社、上县城,还自费到离队200多里远的安江农校,联系杂交水稻良种。多数农家不会浸种、催芽,小刘便挨家挨户指导。禾种落泥,他扛着锄头天天到田坎上转。小苗插下田,刘生友指导承包户管水、施肥、防病、治虫……社员们反映,272亩承包田,丘丘田坎上有他的脚印,块块田里有他的汗水。刘生友对此并不满足。他认为,搞技术承包,不光要社员的田里增产,还要社员们掌握科学种田技术,成为生产里手。他把承包户按屋场分6个学习小组,每次农事之前,分别组织大家学习一次,讲授技术要点、注意事项。还围绕生产环节,编写技术资料。1982年他先后编写了早、中、晚稻品种、育秧、栽插主要技术参考表和病虫害防治资料,各印60份,分发承包户。对于个别缺技术又缺文化的承包户,刘生友便登门上户,手把手地教。前年,小刘帮助宝塔大队社员向理质掌握了育秧、施肥、杀药等农活技术,使老向的责任田亩产达到1,515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