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火红的种子”——记山东省烟台地区的几位共产党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1-03
第3版()
专栏:党的生活

“火红的种子”
——记山东省烟台地区的几位共产党员
本报记者 张平力
胶东,是党在革命战争年代的根据地之一。今天,在建设四化的征途上,胶东的共产党员们在想什么?干什么?一位共产党员说:“共产党员应该是一颗不熄灭的火种,党把他投到哪里,就能在哪里点燃起希望,召唤人民为四化大业奋斗!”他讲得多好!我们的事业,需要多少这样的火种呵。
压力下的选择
1981年初,王树文被突然免去了烟台地委副书记的职务。为什么?他不清楚,也无意去打听,便愉快地来到文登县委工作。
在文登县,王树文骑着自行车一个村一个村的调查情况。这个县文登营公社张皮、李家夼大队,为了进一步调动社员的生产积极性,打破了上级关于粮油生产责任制只能实行联产到队、到作业组的规定,偷偷试行了专业承包、联产到劳的责任制。这一年,文登县大旱,许多生产水平较高的社队粮油产量都减了产,可是这两个大队却获得了增产。王树文来了,张皮、李家夼大队的社员们向他公开了“秘密”。他们向这位新任县委书记证明:专业承包、联产到劳生产责任制既能发挥集体经济统一经营的优越性,也能避免吃“大锅饭”、“中锅饭”的弊病。王树文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得出了和社员们一致的结论。不久,王树文在介绍了这两个大队试行粮油生产专业承包、联产到劳责任制的情况,号召全县人民要敢于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推行和完善多种形式的责任制。
王树文没想到他触动了一根十分敏感的“神经”。“王树文煽动分田单干”、“王树文鼓动农民破坏集体经济”,一股风吹了起来。1981年夏收前夕,烟台地区突然召开了一次全区电话会议,公开指责文登县试行专业承包、联产到劳责任制。接着,一个又一个“调查分田单干”的工作组来到文登,一份又一份材料送了上去。许多会议不让文登的代表参加了……文登县人民面临着一次严峻的考验,压力最大的还是王树文,他将要担负一个“破坏先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罪名。本来他可以另有选择——“树文,收了你那个‘联产到劳’的摊摊,上去认个错,风险就过去了”有人劝道。王树文拒绝了这种劝告。一方面,他向上级详细地汇报了情况,力求取得一致;同时,他向全县人民保证: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只要符合实际并取得实际效果的,都要保持稳定,决不随意变更。王树文和县委的其他领导同志肩起了“沉重的闸门”,没让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受到一点挫伤。现在,专业承包、联产到劳生产责任制已被烟台地区广大农民所接受,在全区普遍推开。文登县人民经受住了考验,王树文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亲疏之间
孙泮芝,是山东蓬莱县北沟公社一个山区大队的党支部书记。这位当年的抗日游击队的英勇战士,已经当了20多年的党支书。“文化大革命”前,老孙是全省的劳动模范。他领导的孙陶大队,是全省有名的先进单位。
“文化大革命”中,老孙的一口牙被打掉,一副很硬朗的身板,落下了多种疾病。老孙重新出任大队党支书时,反对过他的人惴惴不安,以为老孙要下“杀手”了;支持过他的人沾沾自喜,以为老孙“可以为我们出口气了”。可是老孙当着全村社员的面说:“谁不犯错误呢?在俺面前,大家都是既有缺点,也有优点的人。咱这里立下规矩:以后谁对集体好,俺就对谁亲,反之,俺就对谁疏。”对这番话有人很反感,有些人则半信半疑。
村上有个干部,很少参加劳动,却在村里拿最高的工分。老孙当着大伙的面批评过他好几次,这个干部跑到老孙家大吵大闹:“想当初你受批斗,是我支持你。如今你倒出俺的丑,还有没有良心?”老孙严词以对:“你支持我为啥?今天你又为啥?不为集体和社员着想,想靠过去那段关系为个人谋好处,办不到!”不久,老孙和党支部商量后做出决定:大队党支书的工分额不能高过生产队长,生产队长的工分额不能超过社员的平均水平。这个决定一宣布,社员们服了:“老孙说话顶数!帮帮伙伙那一套不行了,有劲还得向集体使。”
孙陶大队这几年多种经营发展很快,大队办起了30多个小企业。人才缺,成了突出矛盾。老孙把全村的“能人”排了排队,决定把几个在“文化革命”中犯过错误、又改正较好的社员,提名为几个企业的领导人。老孙逐个找他们谈心,请他们出来发挥才干。其中有个社员,表示“死活不干领导这差事”。老孙想:精诚不至,金石不开。还得下功夫去“磨”。他是全村起得最早的人,白天见不到那个社员,他就在大清早去那人家门口等。这样等了几次,那个社员感动了,主动来找老孙,未开口就流了泪。老孙拉起他的手说:“要创造新生活,就不能老挂着过去。你放手干吧!”
今天,孙陶大队年人均分配达到354元,集体积累有200多万,农、林、工、副、牧、渔、商全面发展。这里,不是有着一个老共产党员发出的光和热吗?
硬肩膀,活脑筋
昆嵛山,是胶东最高的山;牟平县河口公社涝夼大队,是昆嵛山里最深处的一个村落。贫穷,曾象山上的巨石一样世世代代压在涝夼人身上。
1976年底,人们推举年轻的共产党员张培清担任了涝夼大队党支部书记。他的前几任,都是四五十岁的人,他才28岁,有些人瞧不起他。可是共产党员的信仰和力量,是无法用年龄来衡量的。涝夼是革命先烈洒过鲜血的地方,为了让社会主义在这里扎住根,张培清浑身蓄满了劲。石头多就是穷——这是涝夼世代相沿的观念,可是张培清向社员们讲:咱涝夼石头多,就是咱起家的本!这番别开生面的道理,使社员们不得不对这“毛头小伙”刮目相待。冬天,张培清发动全村人编果筐,自己挑出30多名精壮劳力上山打石头。干了整整一冬,石头一方方运下山,张培清和伙伴们肩上、手上留下了厚厚的老血茧。卖了石方和果筐,到了年底,涝夼大队每个社员分到七八元钱。太少了,可这在涝夼是多年来第一次。希望、信任、团结——这些创业的可贵条件都是这个“第一次”带来的。远离家乡的人纷纷回来了。
小山庄办起了电机修造厂。人们发愁:咱到哪里揽活路?张培清却有主意。他和社员们买了一个新电机下山,摸着门打听要修电机的单位。他们向人家保证:在修理期间,把新电机送上无偿使用,旧电机修不好,新电机白送——这是诚心实意的生意之道,也是精明的生意之道。
靠了这个,涝夼的电机修造厂建立起了信誉,揽下了越来越多的活路。接着,涝夼又办起了饮料、木器、药材等十几个小企业,每个企业投资都不足三万元,可是每年却共能挣回十几万元利润——它们都是按照张培清设计的“船小好掉头”的灵活经营方针开展业务的。
许多人不知道,为了涝夼,张培清白天和社员一样下地,晚上还要学习到深夜。他读了大量的政治理论、历史书籍,读了可以弄到手的每一份有关经济管理方面的资料、文章。知识使他变得目光四射、机敏灵活。
如今,涝夼成了全县有名的富裕大队,年人均收入达到400多元。张培清,被人们誉为“昆嵛山下的新一代创业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