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抓好五个“三分之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1-06
第2版()
专栏:如何正确理解农业“翻番”?——关于怎样开创农业发展新局面的讨论

抓好五个“三分之二”
国家经委 陈焕彬 王维四 周明甫
农业“翻番”,应该有自己的主攻方向和重点。从目前全国情况来看,以下五个方面对开创农业发展新局面关系重大:加速中、低产地区的建设;开发山区经济;推广、普及农业科学技术;广开生产门路,发展多种经营和工副业生产;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因为这五个方面的工作,都有个“三分之二”的数量概念。为了表达方便,把它统称为抓好五个“三分之二”。
党的十二大把农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是一个非常英明的决策,它极大地鼓舞着广大农民和农村干部。在实际工作部署上,我们认为,农业本身应该有自己的主攻方向和重点,要抓住对改变全局起决定作用的薄弱环节进行突破。
从目前全国的情况来看,我们觉得有如下五个方面的问题,对开创农业发展新局面关系重大。因为这五个方面的工作,都有个“三分之二”的数量概念,为了便于表达,暂且统称为抓好五个“三分之二”。
一、要加速中、低产地区的建设。目前,全国中、低产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二,各省也大体如此。有的地方,如山东的西北四区,安徽的滁县地区,河南的豫东平原,河北的黑龙港地区,江苏的淮阴地区,湖南的衡邵干旱地区等,几乎全属中、低产地区。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些地区的巨大变化来看,潜力是很大的。一个省、一个地区、一个县的农村经济形势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低产地区的经济状况改善与否。中、低产地区上去了,整个局面就活了。反之,就是一个沉重的包袱。因此,应该把加速中、低产地区的建设,作为开创农业发展新局面的一项重大措施来抓。从各地的经验来看,中、低产地区的群众有劳动致富的强烈愿望,土地有增产的巨大潜力,尽管造成低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只要抓住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限制因素进行突破,如增施磷肥、培养地力、推广良种、因地种植、兴修水利等,就能取得显著的增产效果。在目前情况下,这是一条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的好路子。
二、要重视山区建设,开发山区经济。全国山区、丘陵、高原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二。有三分之二的县、五分之二的耕地、三分之一的人口分布在山区。山区的资源丰富,潜力很大。它有几大优势:一是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大,宜林、宜农、宜牧,生财之道广阔;二是水利资源丰富,山区是河流之源,可以兴修水利,发电、灌溉;三是气候资源丰富,有些山区“十里不同天,一山有四季”,有许多优越的小气候条件适应各种动植物繁衍生息;四是地下资源丰富,许多矿藏可以开发利用。总之,山区现有资源丰富,后备资源也多,开发山区大有可为。过去我们往往只在有限的耕地上打主意,没有在广大山区做文章。没有把山区的经济效益发挥出来,这是我们经济建设方面的一大失误。今后应当从思想上到行动上来一个转变,把保护、培植和合理开发利用山区资源,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措施来抓。近几年,浙江、安徽、山东等省委领导同志亲自抓山区建设,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地确定山区的经营方针,落实经济政策,培养科技队伍,解决粮食、交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使山区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实践证明,只要指导思想明确,方针对头,措施有力,山区不但能建设好,有的地方还可以比平原富得更快些。
三、要认真推广和普及农业科学技术。我国农业有悠久的历史,有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有丰富的品种资源。建国以来,在传统农业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上有了很多重大突破,有些项目在国际上取得了领先地位,为振兴农业,开创农业发展新局面开拓了很好的条件。当前的问题是现有科技成果还有三分之二没有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这是一个重大的浪费。它不仅有损于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贻误时机,影响现代化的进程。中央一再强调经济的振兴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求各级领导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广大农民、基层干部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迫切要求科学技术。我们必须下决心把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工作作好,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各种推广体系,对科研、教学、推广分离的体系进行改革;另一方面要应用各种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普及科学技术,同时解决好技术服务中的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想一切办法把那些有条件推广的科技成果尽快应用到生产中去。
四、要大力开展多种经营和工副业生产。农民要尽快富裕起来,必须要在稳定增产粮食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多种经营和工副业生产,要搞产品多次增值,努力提高商品率。力争在农业内部经济结构上,多种经营和工副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二以上。据去年对全国1万多个人均集体分配收入300元以上的大队的调查,多种经营的收入一般占到总收入的一半左右。湖南省的同志计算了一下,到本世纪末,人均收入达到小康水平,百分之八九十的产值要靠发展多种经营和工副业。做好这件事情一是要解放思想,扩展眼界,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广开生产门路;二是要综合利用,实现农副产品多次增值;三是要放手发展家庭副业;四是要进一步疏通流通渠道,做到货畅其流。这方面的经验各地都有,关键在于加强领导。如豫北平原的新乡县,过去一亩耕地的产值只有90多元,现在达到200多元,有的多达400多元。全县办了43个造纸厂、一个糠醛厂,把全县的麦秸、稻草、玉米芯都“吃”掉了。目前正在筹建纤维板厂,准备把全县的棉花秆都利用起来。该县七里营公社刘庄大队,去年林、牧业和工副业产值占到农副业总产值的70%,人均总收入2,051元,已经基本达到小康水平。看来,开创农业发展的新局面,非走城乡结合、农工商结合、多次加工增值的路子不可。
五、要充分利用农村劳力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实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以后,劳动力的出路问题更加突出。有的地方眼明手快,已经把剩余劳力及时地转移到专业化、社会化生产上来。山东威海、河南刘庄致富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把三分之二的劳力从单一的粮棉生产上解放出来,投入各项专业生产。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带方向性的问题。我国有十亿人口,八亿农民,实现农业现代化,我们要走适合我国国情的道路。从各地经验看,广开生财门路,积极扶持农村发展各种专业生产,使农民离“土”不离乡,就地创造财富,是一条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的好办法。如果全国农村都象刘庄和威海市那样,在若干年内,逐步做到用三分之一的劳力搞农业,三分之二的劳力搞林、牧、副、渔和工副业生产,经济效益就会大大提高,人民生活就会大大改善,全国农村的面貌就会大大改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