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防止贪大求全的习惯偏见——苏联《真理报》载文主张发展小型专业化工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1-07
第7版()
专栏:在外国报刊上

防止贪大求全的习惯偏见
——苏联《真理报》载文主张发展小型专业化工厂
苏联经济学家库拉金最近在《真理报》以《难当万能者》为题发表文章,认为发展大而全的工厂已经过时,主张学习西方发展专业化的小型企业,摘要如下:
在生产的集中化水平方面,我国超过了所有工业发达国家。例如,在机器制造和金属加工业中,企业职工的平均数超过了1,600人,而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却不到250人。然而,我国工业的劳动生产率目前却比某些先进国家低。有时把这解释为仅仅是由于采用的技术设备和技术工艺不同,那是不对的。如果拿我国全部机床的年龄组成和实际技术水平来比较的话,那就不难发现,我们并不比许多别的国家逊色。
我们的主要损失是与结构的因素,首先是与企业的多专业性、辅助车间和准备车间的过于发展相关的。工厂往往包办一切:从部件的浇铸到包装机床用的木板条都管。这又怎么不是专业化程度不够的后果呢?在我国的机器制造业中,维修工、工具工、仓库搬运工的比重达到38%,而在美国的同一部门中仅占11%。
带有自身的“自然经济”的大型多专业工厂中的生产集中现象过去曾是全世界工业的一个特点。但是近数十年来,出现了另一种趋势。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日本的机床制造公司普遍同几十家小“公司”和有时不足10名工人的特小“公司”搞合作。这些企业通常完成一些个别零部件或甚至某道工序的订货,而且做得又快又省。这些厂家有一些共同特点:专业面非常窄,组织简单,管理和技术人员极少,因而,杂项开支和生产费用低。
鉴于这种劳动分工,真正的新技术设备有时70%是用购入的标准零件、产品和预先试制的统一部件组装而成的。而我们这里,所有的规格统一的部件和零件、框架、工具头、滚珠丝杠等等都不得不在一个装配厂中生产。
专业面窄的公司不仅可以提高日常生产的效率,而且可以大大加快创造和使用新技术的进程。早在十年之前就召开过一次研究这些问题的全苏会议,提出了具体建议。但是,这个重要问题还远远没有解决。专业化发展缓慢的原因,在于组织形式的选择不当。促成这一点的,不仅仅是我国工业粗放发展时期的技术发展总趋势,而且还有某些历史性的特征:希望利用已经形成的工业中心的基础设施和干部,在敷设道路和发展城市事业上节省资金。计划和管理机关认为,向能够在自己的“自然经济”基础上制造一切——从铁钉到机车——的多能工厂要东西比较容易一些。而且,也不必费脑筋去考虑组织复杂的合作联系。
现在人们想通过在现有大型多能工厂的基础上建立更加惊人的超大型企业来解决专业化问题,但在生活中它却行不通。为什么?生产涡轮机、拖拉机、轧钢机、铲土机的大型企业,必然首先要对主要产品负责,给外边生产螺栓和电焊条总是一项次要任务。为它还需额外操心费力,但它却几乎不会影响销售额的增加,不会影响定额净产值指标、利润、所有其他评定指标的形成。
出路究竟何在呢?我认为,没有负责跨部门生产的经济管理机关毕竟是不行的,但是,这个机关不应建立在从各部没收的企业基础上,而应建立在新的现代化的基础上。新建工厂应当是专业狭窄和小型的工厂,并可加入地区、共和国直至全苏规模的大型联合公司。这种工厂规模小,产品简单,可以迅速建成试产,并可以建在劳力略有多余的小城镇。
不妨再强调一下,要防止贪大求全的习惯偏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