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能让这样软抗硬顶上级决定的县委“过关”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1-08
第5版()
专栏:调查汇报

能让这样软抗硬顶上级决定的县委“过关”吗?
本报记者 金德龙
收到纪正、郑风同志的来信后,1982年10月,记者去湖南调查。就在这时,湖南省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安乡县清退“农转非”的“经验”。一个月以前,湖南省委纪委的《纪检通讯》上,刊登了安乡县委纠正“农转非”等不正之风的文章。这是怎么回事呢?
缺口越冲越大
1979年开春前后,安乡县委指示有关部门“抓住时机”,把领导干部的亲属从农村迁入城镇,而且“办得越快越好”。不久,县委常委会同意县委组织部提名照顾的24名干部子女由农村迁入城镇。第二天,县委常委会又指示公安局、粮食局再将48名领导干部的亲属转为非农业人口。
开始还是县委常委会讨论定名单,不久,县里几个负责人就自己批开了条子。光县委副书记余斌批办的不符合政策由农村转为城镇户口的就有15人。县委领导人可以批,公安局、粮食局负责人也可以批。上级这样干,下属跟着学,一直发展到公社党委书记批,粮站站长和粮站支部书记批,甚至粮食系统的计统员也批了起来。你批,我批,大家都批,“农转非”风愈刮愈大。
这些干部亲属“农转非”的“理由”是什么呢?县委常委张元生要将二十五岁的侄女转为城镇户口,“理由”是其兄5个儿女“没有一人参加工作”;县委常委汤胜保强调十八岁的儿子“生活无人照料”,就要改变他的农村户口;……真是无奇不有。干部的这种作为,引起了连锁反应。一些长期逗留城镇的农业人口要求解决城镇粮户关系;在农村的干部、职工家属要求进城;已在农村安家的知青要求回城;部分复退军人已作过一次性安置,也要求“农转非”;……缺口越冲越大。群众十分不满,纷纷向省、地领导机关反映。
只是口头应付
1979年6月,常德地委纪委组成调查组来县调查,认为不符合“农转非”政策的共1,530人。调查组认为,凡不符合政策的,一定要限期退回。地委同意了这个意见。在调查组的督促下,县公安局、粮食局联合发出通知,首批清退了616人。8月7日,地委纪委调查组撤离了。
就在调查组撤离的第二天,安乡县委常委学习省里的有关文件时,竟然曲解文中“可办可不办”的精神,认为除骗取城镇户口的83人应清退外,其他人都“合法”。因此,尽管地委纪委三天一次电话催问清退进度,县委只是口头应付。
9月19日,省里几位负责同志研究了常德地委纪委的调查报告,认为报告中提出的处理意见是对的,批评了安乡县委处理问题不彻底。省纪委说明了“可办可不办”,就是按国务院的文件办,不合政策的一律要清退。这时,安乡县委常委会才作出决议:“坚决执行省纪委的批复。”可是,11月15日县委向省、地委写的检查报告中,却修改了上述决议,说什么要清退的人中,427人有实际问题,要求不再改变他们的城镇粮户关系。地委对此未置可否。县委当即指示有关部门给另一部分人下发了清退通知。
通知虽然下了,下面执行得如何?县委根本不加过问。县委纪委多次要求检查清退工作,县委有关领导人却说:“这坨屎放着不臭,何必挑起臭呢!”
假清退的内幕
1981年4月,《湖南日报》将反映这个县粮食局局长严钦泽问题的群众来信印成清样,寄给有关部门,县委纪委这才着手调查。严钦泽于1978年7月任县粮食局局长,在任职期间,他有8名亲属违反政策“农转非”了。严钦泽的问题还未结案,又有人揭发了粮食局副局长贺苗的问题,还把这个县假清退的内幕全部揭露了。这一年7月,地委再派调查组去安乡。他们发现,贺苗在1979年清退通知下发后,又擅自批准24人“农转非”。在他的影响下,粮食局单方批准48人“农转非”,其中39人是已经清退的。同时,调查组还发现不少领导干部的亲属应退未退。县委、县人民政府、县人大常委会的负责人汤胜保、王立祥、张元生、李涛白的亲属不仅应退未退,还都被招为国家正式职工。县财办副主任周国瑞在任公社党委书记期间,将妻子和4个孩子全部“农转非”。清退通知下发后,他用迁往外地、招工等办法一个未退。县委办公室主任汪海波弄虚作假,将在农村参军的儿子安排到全民所有制单位。
上面如此,怎样去纠正下面呢?安成、安德等6个公社,应清退267人。除名义上清退26人外,其余均由所在公社党委批准,陆续恢复了城镇粮户关系。被清退的26人中,有20人改吃各种供销粮。
8月,地委清理“农转非”领导小组重申了地纪委提出的关于处理安乡县“农转非”的意见是正确的。明确规定:凡是当时确定清退的,一般都得维持原议。地委副书记郭春荣当即给安乡县委书记李才鉴打电话,转告了上述意见,责成县委处理好这一问题。
但是,安乡县委并没有付之行动。一个月后,地委书记刘佳时把县委书记李才鉴、县长罗贻斌找去,敦促他们解决“农转非”问题。10月上旬,地委清理“农转非”领导小组派了两个同志去安乡,又蹲了一个星期。在地委的督促下,县委有关领导人作了自我批评。汤胜保、王立祥、张元生、李涛白、汪海波等人的亲属的城镇户口、粮食关系和招工指标被注销了。群众高兴地说:“这下皮匠的锥子当针(真)了!”
又搞了一次骗局
可是,安乡县清退“农转非”的工作并没有真正开展起来,似乎清退了几个县里领导干部的亲属,工作就结束了。群众深感不满。1982年2月,群众继续向省委纪委写信,反映安乡县委又搞了一次骗局。3月,地委书记刘佳时率领13人的工作组去安乡。刘佳时同志严肃地批评了县委。工作组离开安乡时,县委领导同志表示:坚决处理好“农转非”问题。
省委纪委得知安乡县委注销了大批人的城镇粮户关系,6月份派专人赶去总结“经验”。但是,省纪委的同志前脚刚走,安乡县便由“大清退”变为“大回收”。7月2日,县委清理“农转非”领导小组竟批准154人“农转非”;8月2日,又同意了223人转为城镇户口;9月24日、10月6日,又让129人迁入城镇;加上以前批的,共有521人恢复了城镇粮户关系。还有101 人也经县委清理“农转非”领导小组审查,同意“农转非”了,准备报县委审批。直到记者调查时,县委才决定停止审查。现在,申请保留城镇户口的报告有600多份,只有11份签了“不同意转”的字样。
安乡县委清理“农转非”办公室的负责同志说,三年来,安乡县回到农村的只有136人。但他们的吃粮性质、去向均不清楚。现在,除了地委纪委审定要清退的1,530人外,又有大批人没经“合法”手续而“农转非”了,已发现转为城镇户口的就有126人,其中35人已被招了工。
为了解决安乡县“农转非”的问题,上级可谓下了大功夫,花了大力气。可是,安乡县委却敢于我行我素!好象他们已经有了“经验”,似乎“顶住就能过关”!真能过关吗?象安乡县这样,对中央的政策阳奉阴违,对上级党组织软抗硬顶,难道对他们就毫无办法吗?难道真让他们“顶过关”去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