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工资——深圳特区见闻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1-11
第4版()
专栏:

工资
——深圳特区见闻之一
本报记者 林 里
到过深圳经济特区的人,无不为它的工资制度所吸引。
有的惊奇,有的羡慕,还有的呢?把它当作“港化资料”,带回内地,在他们的“自由天地”里窃窃私语。
深圳是特区,这就要用特区的眼光看特区,用内地框框硬套,很可能把一些问题看成大逆不道。其次,深圳在开发,深圳还处于建设时期。深圳的一切,都还在试验。试验嘛,就包含着成功和失败的两种可能性。事实上,这里的一切,都在成功和失败之间挣扎、搏斗。
深圳的工资确实高,一般比内地高出一倍到两倍。而且,越是工资基数低的人,高出的比例就越大。原因是,基本工资没有变动,补助部分却一个劲儿的长。补助部分超过了基本工资。少者超过一倍,多则超过两倍,或者更多。形成了所谓“低工资,高补贴”。1982年以前,一个部门一个样,没有个统一的章程。1982年开始整顿、改革。力求改变阻碍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大锅饭”和“铁饭碗”,力求通过工资制度改革,开创深圳建设的新局面。
深圳市的友谊餐厅,就是工资制度改革的试点单位之一。
友谊餐厅是1980年7月开张营业的,现有四个餐厅,四个百货商场,职工579名,是个综合性的大型企业。工资制度改革中,他们取消了十种补贴,即:边防补贴,物价补贴,粮差补贴,附加工资,单车补贴,房租水电补贴,清凉饮料费,夜餐费,一般性的医疗费和供养直系亲属的劳保费等。同时,保留了一些暂时不宜取消的补贴,如:出差人员的旅途补助费,节日加班费,非特殊工种需要的加班费,严重慢性病的住院医疗费,以及地区差价等。
改革办法是:保留基本工资,另加职务工资和浮动工资。三种工资的比例是:
基本工资 每人每月平均 39.22元
职务工资 每人每月平均 40.40元
浮动工资 每人每月平均 88.38元
职务工资是根据职工现任职务确定的;浮动工资比例最大,占52.6%,是按工作表现,工作态度和实有成绩评定的。浮动工资的决定因素是完成营业额。不完成营业额,就没有浮动工资。这就使职员、工人等,人人关心营业额,人人想法完成营业额。超过的部分,另有奖金。在这条措施激励下,友谊餐厅曾经有过一天完成营业额40万元外汇券的纪录。家用电器售货组,一天售出4,000台电风扇;有个售货员,一天卖出去的商品款项,高达10万元外汇券。两个新纪录,都是内地望尘莫及的。
友谊餐厅的工资改革,体现了尊重技术人员的精神。他们的一级厨师,一级点心师的工资,同总经理的工资相等,都是月薪280元。通过改革,友谊餐厅的全员平均工资,每人每月168元,比改革前增长12%。改革还是初步的,但它起了调动个人积极性的作用,也引起了全国各地的广泛注意。他们制定的《工资改革暂行条例》,被内地很多单位拿去参考。
深圳经济特区创办以来,出现了一大批来料加工厂。这些工厂,有原料,就有工做,有钱赚。原料不来,或者来料不足,就停工或半停工,就没有工钱或者减少收入。来料加工厂在深圳最活跃,也最不稳定。工资问题就更是五花八门。1982年以前,来料加工厂的厂长的工资,是按五个计件工人的最高平均数发给,约350元,但不稳定。这就促使他们千方百计找客户,找原料,促使他们在同一个时间,接受几家客户的原料和订货,促使他们向进料加工方向发展。因此,他们非常关心市场,关心产品销售,还从中学会了经商,学会了同资本家谈生意。因为一分钱差价,他们瞪起眼睛,同老板吵嚷半天;然后,再到帝国饭店的宴席上,碰杯、言欢。内地的企业管理者,谁都不会感到当前世界经济危机的威胁,他们却非常敏感,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经过三年奔波,有的找到了固定客户,有的在进料加工上开辟了门路,部分工厂能够正常运转,可以相对稳定。在这个基础上,罗湖区制订了《工业管理章程》试行草案。规定来料加工厂的行政管理人员,基本实行浮动工资制。有的在浮动工资基础上,再加职务工资。这样,厂长月薪300元左右,车间主任200元上下。工人的工资,平均120元,多的高达三四百元。他们才真是按劳取酬,多劳多得呢!
蛇口工业区集中了2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他们的工资,是在原工资的基础上,先加一点一倍,然后,再加各种补贴,包括全国共有的和特区独有的。有关人士对记者说,原在内地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62元工资的,在蛇口是160元到188元。做出重大贡献,或者成绩特别突出的,则高达200元以上。
工程技术人员在深圳特区受到的尊重和优待,还表现在其他方面。最棘手的家属进城问题,内地很难解决,特区可以优先照顾。在蛇口,凡是本人申请家属来特区的,都解决了。住房,一个四口之家,通常可以分到三房一厅,也是优先解决。在蛇口的2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来前,多是技术员,现在,半数以上晋升为工程师;剩下的不到一半,正在办理晋级手续。
1982年2月,记者第一次到深圳特区,听规划局介绍情况。人们告诉我,介绍情况的人,叫郭秉豪,刚由副科长提升为科长。4月,记者再到深圳特区,再次听取规划局介绍情况。人们告诉我,介绍情况的人,叫郭秉豪,刚由科长提升为副局长。当我把这段情节,说给别人时,在场的“老深圳”插话了:郭秉豪是六十年代的大学毕业生,上海人,到深圳后一直是技术员,要不是办特区,说不定还要当多少年的技术员哩!
特区,为有志之士开辟了新天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