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发挥“小”的优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1-29
第3版()
专栏:杂谈

发挥“小”的优势
陈 安
在我国,人们把二三十人的商店称为“小店”。可是在日本,这可就是“中型商店”了。日本有零售商店167.3万个,其中1—2人的商店占61%,3—4人的占24%,5—9人的占10.5%,这三项就占去了商店总数的95%以上。他们的商店是以“小店”为主的。
有人说:“那是外国的情况。”那末,我国的情况怎样呢?五十年代初,我国城镇的小商店、小摊点也是星罗棋布的。只是后来搞“一大二公”,“过渡”、“合并”,才逐渐起了变化——朝大、中型商店(或商场)的方向发展了。一位“老上海”回忆,那时上海的西康路到王家沙,单是西餐咖啡馆就有来喜、大来、飞达、泰利、凯歌等14家,而现在剩下无几了。北京解放初期,人口不足200万,有饭馆、饭摊上万个,1954年9,000多个,1964年减少到1,100多个,十年内乱期间又减少到600多个。目前虽然有所恢复,仍然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据一位“老北京”说,五十年代初,北京卖菜的网点有一万多个,许多是个体摊贩,他们走街串巷,消费者感到十分满意。而现在人口成倍增加了,卖菜的店、摊只有1,500多个。
有些人的指导思想很值得研究一番,为什么他们求“大”弃“小”,求“集中”弃“分散”呢?目前,有些商店柜台里的售货员排起了队,一看一大片。为什么就不可以多设些网点,化“集中”为“分散”呢?适当地搞些商业中心是必要的,可是为什么不把发展网点的重点放在分散的居民区呢?
“商业工作带有极大的分散性、地方性和群众性”。(陈云:《做好商业工作》)“小”的优势就在于灵活多样,分散经营,方便群众。因为“小”,就没有庞杂重叠的管理机构,没有浮在上面的办事人员,劳动效率当然就可以提高。这样,一有利于改进商店的经营管理;二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三有利于解决群众买东西难、修理难、吃饭难……何乐而不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