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艺术创造离不开生活——访电影老导演凌子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1-30
第5版()
专栏:访问记

艺术创造离不开生活
——访电影老导演凌子风
张明堂
彩色宽银幕故事片《骆驼祥子》为什么能够将半个多世纪之前我国社会生活的图景,描绘得如此真切动人?不少观众提出了询问。
影片《骆驼祥子》的编导凌子风同志告诉我,他之所以决心把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拍成电影,就因为对其中描写的生活特别熟悉,由此产生了创作冲动。他说,对原著改编不是就小说拍小说,改编需要创造,而创造离不开生活。
凌子风是北京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今年65岁,他具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兴趣爱好。他自幼生长在北京,青年时代曾象祥子一样,拉过人力车,后来,曾为王府井大街几家大商店画过广告。艰苦的生活,使他不仅对北京的过去有着直接的感受,而且对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各种类型的人物,也比较了解。建国以来,他先后导演过十多部影片,其中有《中华儿女》、《春风吹到诺敏河》、《深山里的菊花》、《红旗谱》、《母亲》、《草原雄鹰》和《李四光》等。在谈到这些影片的创作时,他非常不安地说:这批作品很少有自己感到满意的。比如《红旗谱》,前半部分还过得去,后半部则是失败的。究其原因,仍然是生活底子不厚的问题。导演没有这些方面的生活,就不能真正理解作者和他的作品,就无法将文学形象化为生动具体的银幕形象。说到这里,他沉思了许久,然后兴奋地介绍说:“比较起来,《中华儿女》倒还有些可取之处。虽然这是我创作的第一部影片,当时,对电影艺术也并不太熟悉,但是,我对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生活有深刻的感受,有饱满的激情,有丰富的部队生活的体验,因为我在部队滚了八年,进城后军装还没来得及脱,身上的泥土味、火药味以及战斗生活的气息都带到影片中来了。记得张铮饰演的主角胡秀芝,穿鞋还系上小绳呢,一看就象个抗联战士。正因为如此,所以影片使人感到真实可信。”
凌子风指出搞创作最怕的是失掉生活。他说:“象《骆驼祥子》的创作,几乎把我一生的生活储存都拿出来了。”比如影片所要刻画的人物,对他来说并不陌生,有的甚至象他当年的好友,每一个人物的思想感情、精神状态、个性特征,他都能够从生活中找到原型。同时,对人物的命运及遭遇也比较理解。有了充分的生活依据,有了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思考,他不仅使一个个独具光彩的艺术形象跃然银幕之上,而且在某些地方还有不少新的创造。象影片的结尾部分,人们看到穷困潦倒的祥子被年轻车夫撞倒在地的情景,也看到车夫老马暴尸街头的场面。这两个细节,一个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祥子的过去,一个很自然地使人想到祥子的未来,影片的这种构思,集中体现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产生了深刻的控诉力量。为了使影片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时代感,凌子风根据影片内容的需要,精心选择了一些富有特点的事物加以表现。如街上反复出现的煎饼摊,虎妞在炕上跪着走,小福子的弟弟修牙签,警察听虎妞与祥子吵嘴,新房糊白纸等等,这些,很自然地把人带到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
电影导演是靠镜头说话的。凌子风说:没有生活,就不知道镜头怎么用才最合适。象拍摄祥子和虎妞在新房里争执的一场戏,由于自己对北方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等较为了解,所以在通过镜头表现的时候,一会从里屋拍摄外屋,一会从外屋的虎妞摇到里屋,在镜头的运动过程中,就能较自如地把他们的家庭生活、两个人物的感情变化、北方住房的特点展示出来,使人感觉到角色是在这里生活,而不是演戏。
在访问过程中,凌子风同志一再强调艺术家深入生活的重要作用,他说:“提高影片的艺术质量,必须首先从这一点做起。过去我拍摄的一些影片质量不高,并不是因为我的导演功力太差,关键还是缺乏那些方面的生活。”他决心结合创作需要,不断投身到生活中去,努力拍摄出具有民族风格、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真正无愧于伟大时代的银幕新作。(附图片)
凌子风给扮演祥子的张丰毅说戏
北影供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