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万元村——深圳特区见闻之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2-04
第4版()
专栏:

万元村
——深圳特区见闻之四
本报记者 林 里
罗湖车站附近,有个渔民新村,几乎成了来访者的游览胜地。
其实,渔民新村已不再是渔民新村,再这么叫就文不对题了。
渔民靠捕鱼为生,是要出海打鱼的。可是,眼前渔民新村的渔船,变成了海上运输队;渔民呢?变成了饲养塘鱼的管理员和驾驶汽车、轮船的驾驶员。……渔村,正在向着城市化、工厂化的道路迈进。
1981年,渔民新村的总收入是62万元。其中由车队和船队组成的运输队,收入多达45万元,占总收入的四分之三稍弱一点;渔民新村的190亩鱼塘,收入20万港元,折合人民币6万多元,才占总收入的十分之一稍多一点。1982年总收入增至78万元,比例大体与上一年相同。就是说,从经济构成上看,渔民新村也失掉了它的本意。
渔民新村有35户人家,1981年集体分配35.4万元,1982年为38.5万元。连续两年平均每户收入都在万元以上。各家副业收入,在工商企业工作的职工收入,都没有统计在内。渔民新村的人均收入,1981年是2,531元,1982年是2,750元。中央领导同志赞扬说,他们在人均和户均方面的收入都是全国第一。
形象,往往比数字更容易拨动人的内心的激情。加上广东同志说话爱用警叹语,所以,一到渔民新村,大家便不约而同地“哗!”了一声,紧接着就是结论:“好嘢!”
好在哪里呢?
出现在眼前的是35幢别墅式的楼宇。都是同一规格,同一形状,两层小楼。每幢占地18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平方米,包括六个房间,两个客厅,两个储藏室,外加厨房、卫生间。楼上前有阳台、后有凉台。楼宇四周,外有围墙,内有庭院。庭院里种着花木,阳台上摆着盆景。象征着吉祥的金桔,家家都有。有个吴伯森,院里有鱼池,放养着斤把二斤重的鲤鱼、鲩鱼、草鱼。他说:“把这些鱼养起来,随时可以食用。清蒸、红焖,鱼片汤……换着花样吃。”
别墅是统一规划,统一筹建,有组织有领导地建筑的,总共费用150万元。但是,集体只管建房架,负责外壳工程,也就是工程学上所说的土木建筑部分。室内陈设由各家自己承担。做出这个决定,一来是考虑到群众爱好不同,二来还有个家底厚薄问题,含有厉行节约,不要铺张的意思。可是,事与愿违。渔民手里的钱,超出了预先的估计。结果是,室内陈设都不很一般,彩电、吊灯、沙发、地毯、冰箱、洗衣机等应有尽有。
在我国人民的经济生活中,渔民一向处于领先地位。深圳划为经济特区以后,他们更是快马加鞭,勇往直前。说起这些,上年纪的渔民说个没完。他们说,30年间,渔民经历了三次大变化。
五十年代初期,刚解放那阵,深圳渔民也跟全国各地沿海渔民一样。吃在船上,住在水上,陆地没有渔民的立锥之地。经过民主改革,渔民获得移居陆地的权利。那当儿,尽管搭起来的房屋是稻草茅寮,渔民们还表示了出自内心的满意。
六十年代初期,国家处在经济生活困难时期,沿海渔民却得到优先照顾。他们盖起砖房瓦屋,虽说是平房,但在那时,也成了轰动一时的好消息。
八十年代前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一声春雷,使渔民新村的幢幢别墅,一下子出现在砖房瓦屋的旁边。提起最近这三年,渔民们都说“胜过已往三十年”。
深圳在变,渔村在变,农村也在变。从某一点上来说,农村、渔村的变化,比城市更大、更快、更明显。
渔民新村只有78个劳动力。可是,他们在办了车队、船队、鱼塘以后,又办起拥有80名职工的塑料加工厂,拥有20名职工的宝石加工厂,还开了饭店、猪场、鸡场、花鸟虫鱼场……渔民新村的劳动力不够,就到内地招聘。现在,来自内地的合同工,比渔民新村自己的劳动力还多。
1961—1980年间,渔民新村的人均收入,每年从没超过400元。近几年,劳动日值15元。干一个月,就说27天吧!便超过了往昔的一年。——别墅楼宇的铁门钢窗,再也关不住渔家姑娘;孩子、厨房、家务,也失去了对于家庭主妇的吸引力。一天能赚15元,傻瓜也不肯呆在家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