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假花岂能结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2-06
第5版()
专栏:随笔

假花岂能结果
公今度
不久前,一群青年一连几夜围坐看一个描写插队知青的电视连续剧。每当一集完了,他们总议论几句。全部映完后,普遍的反映是:好!好在描写了“我们的过去”,好在“象我们”!群众评戏,含有某种深意!
所谓“象”,大概指的就是真实吧!任何一种艺术,真实总是它的生命。艺术借助典型以表现。典型总是真实的,虽然反过来说,真实的并不一定是典型的。这里所说的真实,不一定指真人真事即所谓“有地址可查的真实”。艺术的真实是生活真实通过作家主观的提炼和加工。八大山人画的禽鸟,几乎只只都是“白眼朝天”,“怒目而视”,谁见过生活中的老鹰和鹭鸶有这样的“表情”呢?但人们并不说它们不真实,相反誉之曰:“形神兼备”,原因就在于它是一种注入了作者感情、经过艺术加工的生活真实。
因为“描写了我们的过去”,就一定好么?这倒未必,要看怎样写。比如曾经在国统区处于地下状态的人,看一些描写地下工作的戏,就并不因为写了“我们”,就一定觉得真实。就说有一种简单化的“形似”取胜法吧,一写地下工作者,就是洋场阔少,西装革履,花领带,长鬓角,搂着摩登女郎大跳狐步、探戈,打斗起来比少林寺僧还多浑身功夫,事泄之后,则驾车狂跑,一手开车,一手放枪……。哪里有这回事呢!战斗在敌人的心脏里,能混到够资格坐车的已经不多,能开飞车的又有几人?何况大群的地下工作者都不是深入“敌营”的。说到衣着打扮,当时的穷学生,冬天穿袜子的人就不多。正是这一支衣着褴褛的队伍里,有着品学兼优的一批地下党的精英。当时的“公费”连填饱肚皮都困难,谈得上西装革履、狐步探戈?有些编剧的杜撰实在是对这些同志的一种侮辱。当然,有时为了掩饰身份,装得落后些,穿得稍稍讲究些,这是有的,但岂是戏里说的那样简单。就以隐蔽而言,是靠与群众打成一片,靠以合法掩护非法,靠利用敌人的派系和矛盾,一句话,靠群众,靠政策,靠革命者的忠诚和胆略,哪里是靠“长鬓角”呢!在四十年代,连“敌营”里的反动军官和洋场上的阔佬恶少都不时兴留“长鬓角”,难道连这点都不清楚么?
艺术真实来源于生活真实,观众都是生活中的过来人,即使艺术修养如何的不同,鉴别是否真实的能力还是有的。有些编导想以虚情假意来博取观众,看来行不通。观众心里的问号尚且不能勾销,又怎能赢得他们的心呢!画饼难以充饥,假花岂能结果。解决的办法,看来只有扎扎实实地到生活中去摔打,思考,撷取,提炼,概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