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悼念江丰同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2-07
第7版()
专栏:

悼念江丰同志
胡风
1937年上海八·一三抗战爆发后,人心激愤。我创刊了《七月》,并准备迁到武汉去。准备工作之一是搜集木刻画,想在武汉开个展览会。因此认识了江丰同志。记不得是谁介绍的。见面后,他的态度使我感到很亲切,朴实,诚恳,没有一点虚饰。他帮我搜集了不少木刻,当然有他自己的。记得有一组走私奸商的连环画,画意、构图、刻法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预计的木刻展览会,后来在武汉开成了。
江丰同志的父亲母亲都是产业工人。他的为人立场,为人态度和他是血统工人这个阶级成份是有深刻的联系的。
不久,他去了延安。不记得他过武汉时见到没有。但到延安后是通了信的。《七月》发表了他的木刻《战士》,朴实、沉着、硬朗的线条和稳重的构图使人得到了一种不能磨灭的印象。还发表了一篇论文《鲁迅先生与新兴木刻运动》,是抗战中少数谈木刻的论文之一,帮助了读者对木刻艺术取得正确的理解,坚持了鲁迅所开创的木刻的现实主义传统。
那以后,随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紧张发展,断绝了联系。解放后才在北京见了面,彼此都是高兴的。只记得他从北京去杭州担任美术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路过上海时来看过我,很高兴地告诉我,他结婚了。我听了也很高兴。多年从事革命工作,通过了艰苦的道路,终于在私生活中得到了知己者,这哪能不高兴呢!我后来在北京见到了他的夫人,她敦厚的风度和他们夫妇间朴实的感情表现,都是使我不能忘怀的。
后来我到杭州去了几天,就是住在美院。我看到的都是和旧中国学校不同的校风和作风。他创办的工作之一,是组织人翻译了欧洲的关于美术的古典论文,印出来供美术界和学生参考、学习。他过上海时曾告诉我,当时有一种理论,说“单线平涂”是中国特有的民族形式,应该把它当作最重要的形式,反对、重视油画等外来的形式。他没有明说,但实际上是反对这种理论的。其实,“单线平涂”也是西洋的古老形式,后来才发展成了油画等形式。如果否定了油画等形式,那就等于在美术上放弃了最好的武器。现在他译印这些论文,就是为了在思想上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从深思远虑出发的工作,是为了远大的目标的。他当时约我对学生们讲过话,他是想尽可能扩大学生的眼界。
后来,他被调到北京中央美术学院负责,也约我对学生们讲过话。
以后分别了二十多年。
1980年,我从成都回到北京后,这才又和他见面了。这以后,还多次见面。态度还是那样地质朴,他不忘记老友的情谊,使我感动。
想不到这样快地去世了。
江丰是工人阶级的儿子,他的经历和言行是和工人阶级的历史任务分不开的。抗战前期,同在延安的他的朋友诗人天蓝同志曾在《七月》上发表了一篇诗,题为《G.F.木刻工作者》,那是以江丰为原型的,那里面表现了江丰性格上旷达的一面。他性格的主要特点是谨严和沉着。在全篇中,天蓝正是把他画成一个布尔什维克的形象的。
过去,我看江丰同志是一个诚实的共产党人和美术家,尊敬他;现在,我看他的逝世是美术运动、美术教育上的一个重大损失,悼念他。
在与世隔绝的生活中,曾吟成了一些怀人的组曲。下面抄出的就是怀念江丰同志的言行而吟成的一部分。是我从他得到的印象,并不能如实地反映他的斗争经历和道德情操。当时是怀念,现在则是借以补充表现我的悼念心情。
饱吸民间苦,童年惜美真:
耻生非份色,贪听不欺声;
语短能尖讽,思深但慢争;
且流廉价汗,默养爱憎心。
民情生善欲,感渴吸新知:
学画尝真意,归群动远思;
刻刀嗤兽道,色笔梦花期;
且洒输诚汗,求前辨是非。
绘画如诗道,写形为写心:
色新因感挚,线动见情真;
眼闪悲欢色,唇含喜怒声;
山河流热汗,草木哭苍生。
为破非非想,当张照暗灯:
线驱颓废感,色出健康心;
不作先民梦,羞知末世音;
好求人国道,善听大师声。
日月环天转,征程十度冬。
重逢声浪静,只见画箱空;
解冻曾生火,穷疑又捕风;
心长还手短,缘隔意难终。
大匠声常在,民情不可伤:
憎唇含圣热,爱眼放神光;
怒发能冲帽,冤胸敢炼钢!
老农忧岁歉,曾饿故防荒。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