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韩素音的《凋谢的花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2-07
第8版()
专栏:

韩素音的《凋谢的花朵》
冯亦代
1938年7月,韩素音用她仅有的积蓄,从法国马赛买了回国的船票。她放弃了奖学金、医学、英俊的未婚夫和外祖父给她的股票和存款,而决心投身于祖国残酷的战时生活。因为她内心里感到没有中国她活不下去,尽管人们说她只是个“半吊子中国人”,但是烽火遍地的祖国在召唤她。
十年后,韩素音又一次抛弃了她在英国伦敦待遇较好的工作,带着她的养女咏梅来到中国大门口的香港。她之从英国回来抱着两个希望。她是个中国人,又是个医生。她希望为祖国和人民贡献她的医术,同时也希望能回到北平看看她那身已瘫痪的老父。但是她没能马上回到北平,她在香港邂逅的老同学龚澎和乔冠华,也帮不了忙。她在香港分享着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欢欣。但是她歌颂解放了的新中国,却被英国殖民主义者和高等华人视为洪水猛兽。1950年她的一位好友,在朝鲜战场上当新闻记者的伊安·摩里逊不幸死亡。她在无尽的思念中开始写了《好事多磨》这本小说,而且1952年在英国出版,一举成名,奠定了她以后的写作生涯。
1956年5月1日,她终于达到了心愿,从香港过罗浮桥边哨来到广州,然后再乘火车北上。旅行中,她处处看到正在变换中的祖国,沿铁路旁的幼树和田野里的农民,都使她感到新鲜。火车进入河南,过了她的出生地信阳,然后抵达郑州。在她的记忆里,河南是她几个弟弟妹妹埋骨的地方,也是千千万万中国人民埋骨的地方。她幼时听到的是饥馑、蝗虫、大水、旱灾等等的创痍;而现在她眼见的却是健壮的年轻人在擦洗列车,车窗前摆着盆花,田野里有的是穿着圆领衫的农民。新旧对比使她理解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短短几年中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为祖国脱离昔日苦难的阴影而发出欢呼。她身上虽然有一部分欧洲人的血液,但主要的却是中国人的,她是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尽管她在海外漂泊了那么多年,但是她今天回到了老家。她会见了受政府多方照顾而恢复健康的老父。
过去她在海外每天的生活多少受到帝国主义反华宣传的毒害,她无法掩盖自己心头的疑虑。而现在她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活生生的事实戳穿了恶意的谎言。当然她还不能在短短的时日内接受所有的事物,但经过和各阶层人士的接触,从周总理、邓大姐、陈毅元帅、龚澎一直到基层干部和街头路上,她深信一个新中国确已诞生,贫穷困苦的旧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她为祖国美好的未来祝福,要在各色各样的恶意攻击中,捍卫新生的祖国;用她的笔写,用她的嘴说,她给自己立下了这个宏愿。二十多年过去了,她写了十多本著作,除了小说之外,极大部分是介绍祖国情况的,其中她的四部自传:《伤残的树》(1966年),《凋谢的花朵》(1966年),《寂寞的夏天》(1968年)和《我家有两个门户》(1980年),虽然讲的是她的生活,但夹叙了中国现代的史实。
韩素音一向用英文写作,因此过去极少为国内读者注意,特别是林彪、江青横行之日,她的书在图书馆里被封存起来,直到“四人帮”倒台后开了禁。1979年金克木在《读书》上介绍了她的几本自传内容,读者才要求翻译出版她的作品。
从1956年她第一次来新中国,已经过去了27个年头,这些年里韩素音在她所到之处,不懈地宣传祖国的新生事物。近几年,国外某些人掀起一股反华浪潮,海外的友好人士备受攻击,她更是首当其冲。特别是十年动乱时期,多少历史事实被颠倒混淆,即使我们生活在中国的人当时也搞不清楚,又怎能以文苛责一个长期居住海外的人呢?这种攻击只是要证明中国人是不可信的,从而在国际舆论上破坏中国的声誉。韩素音进行了坚决的反击,甚至与诬蔑她的人进行诉讼。敌人打不倒她,可也使她蒙受了很多不白之冤。
《凋谢的花朵》最近由三联书店出版了,译者是殷书训,译笔流畅。这是国内出版的第一本韩素音著作。在这本自传里,写了她从十二岁到二十二岁这十年在国内读书,在比利时学医,在西欧参加华侨抗日活动的事实,她写了这个欧亚混血儿受歧视、鄙薄的辛酸遭遇。她是朵几乎凋谢的花,只有在祖国母亲的怀抱里才能复苏,她会心地发出心声:“回去,回去,回到我的中国去!现在我知道,没有什么别的爱,比这种爱的力量更强大。”
祖国永远为她的儿女们敞开她的怀抱,她爱你,欢迎你,盼望着每个游子的归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