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八十岁老农学技术——记社员王国华刻苦钻研植棉知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2-08
第2版()
专栏:

八十岁老农学技术
——记社员王国华刻苦钻研植棉知识
本报记者 李 锦 本报通讯员 田家民
去年,在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举行的一次农业技术书面考核中,一位八十一岁的考生王国华得94分,名列全区第一。
“王国华中‘状元’了!”消息很快传到这位老农所在的金河公社东辛庄大队。王国华是1980年才正儿八经读棉花技术书的。当时队里许多人种棉花没经验,蚜虫危害棉株,急得猛打药,但收效不大。王国华认识几个字,就自己找书看,又写信让在外面工作的儿子寄书。一次他赶完集到薛城书店看到一本《昆虫知识》,高兴得不得了,把留下买饭的钱也买了书。
儿子寄回一本《棉花栽培技术问答》,老人看了两遍,觉得庄里种棉人家多了,好多活该让乡亲们知道,可说起话来常抓脑袋,记性差了。他把小孙子做完作业的纸反过来订成本,一笔一划地抄了起来,抄了三万多字。
王国华从棉种下地,就每天坚持观察,记技术日记,还为全庄社员的棉田立技术档案。翻开他的日记,去年记了86页,内容很广泛,如“振怀家东边三亩该打药了”,“小五家一棵棉花比去年多十个桃”。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他每天下地转几趟。1981年春上下大雨,他要往地里跑,老伴扯着他衣服不松手,他说:“这大的雨,不看看棉花,心里是块病。”为使弱苗赶上壮苗,他试验成功“清棵晾根”法,在全队推广。
最使老人头疼的是虫害,为及时指导杀虫,老人走遍一家又一家,亲自示范作业,忙起来连回家吃饭也顾不上。蕾期,棉蚜虫大量出现,喷了两次药都不见效。老人心急如焚,蹲在棉田里细心观察,汗衫湿透了,药呛得他喘不过气来,仍然坚持观察,晚上又回家看书。他根据书上介绍的用天敌灭虫的方法,观察到麦收后瓢虫大批到棉田里寻蚜虫吃,他算了算瓢虫、蚜虫比例在1比200左右,及时提出停止打药,保护瓢虫,采取生物防治,不几天蚜虫便下去了。公社党委书记领着200多名生产队干部与技术员来东辛庄听老人上课,接着又请他到40多个生产队传授技术知识。
辛勤的汗水浇开了雪白的棉花,东辛庄棉花单产由1980年的90斤增到1982年的136斤,棉农人均收入由117元增加到240元。社员们对王国华非常感激。去年11月底,全队社员要每户拿出一元钱作为奖金送给老人,老人说什么也不要。乡亲们为难了,搭伙找到大队党支部,党支部书记琢磨半天,说:“状元公”不喝酒,不抽烟,稀罕的是个书,大伙出钱每月为老人订一本《中国棉花》《农业知识》好不好?大伙拍手说:这可对老人家心路了。
(附图片)
王国华每天到地里观察,坚持记植棉日记。
李 锦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