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繁荣戏曲现代戏问题浅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2-09
第5版()
专栏:

繁荣戏曲现代戏问题浅探
柳以真
戏曲反映现实生活,是时代的要求,群众的愿望,也是戏曲艺术自身发展的需要。建国以来我们一直提倡和鼓励戏曲现代戏,反复强调它的重要意义,也取得很大成绩。然而应该承认,戏曲现代戏的经历是曲折的,甚至是多灾多难的,至今还很不适应时代和群众的需要。粉碎“四人帮”以来,戏曲现代戏比起其他文艺创作的成就来看,仍然显得不太景气。怎样才能使戏曲现代戏这条腿站直起来?我觉得应该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找到一条逐步地但又可能较快地繁荣戏曲现代戏的途径。
从建国起到1957年这一时期,我们比较正确地贯彻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和有关政策,如政务院1951年关于戏改工作指示中提出的鼓励地方戏和民间小戏反映现代生活。贯彻这种从戏曲剧种具体实际出发的政策,不仅涌现出不少整理改编得较好的传统戏和新编历史剧,也出现了一批思想内容和艺术质量较好的现代戏。但是也受到了来自“左”的和右的两方面的干扰。特别是江青一伙插手,把螺丝越拧越紧,严重毁坏戏曲现代戏的声誉。对于用群众运动搞起来的现代戏,群众称之为:政治戏,任务戏。其特点是四快:编得快,排得快,演得快,丢得快。
实践证明,当我们贯彻了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方针政策时,现代戏、传统戏和新编历史戏三者都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由于“左”的思潮的影响,不适当地强调戏曲为政治服务,甚至强调到要为当前政策服务,搞“题材决定论”。这种指导思想上的“左”,导致了编演戏曲现代戏的思想认识上的主观片面性——急于求成,急躁冒进。于是,在工作方法上产生“一刀切”、“一窝蜂”的简单粗暴现象。结果,欲速则不达。上演剧目贫乏,就导致出现“传统热”,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脱离群众,阻碍戏曲艺术的健康发展。
当前,我们正处于历史的大转变中,要建设四化,要搞两个文明建设,提倡共产主义精神。我们要充分估计和认识长期以来“左”的危害性;深入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正确开展两条战线斗争;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照戏曲艺术发展规律办事,才能促进戏曲现代戏乃至整个社会主义戏曲事业的繁荣兴旺。
戏曲剧种,就其反映生活的手段、方法来看,大体可分两大类。一是距离生活较远,形成了具有严格规范的舞台程式的古老剧种,如京剧、昆剧、梆子等。一是比较接近生活,舞台程式的规范还不十分严格的新兴剧种,如沪剧、吕剧、花鼓戏、评剧等。古老剧种历史比较悠久,从剧本创作到舞台艺术各部门,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表现古代生活的舞台程式。它的表现形式比较成熟,手段比较丰富,用来塑造古人,本领很高。这本来是它的长处,但要它表现今人,却显得格格不入,束手束脚,有时甚至滑稽可笑,它的长处又变成了“包袱”。所以,古老剧种演好现代戏必须对传统舞台程式进行重大改造,有所扬弃,有所创造。要做到既能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生动地塑造现代人物,又能继承和发扬剧种的艺术特点,适应广大观众的审美和欣赏习惯,还要作长时期的探索、研究、总结和积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新兴剧种,一般历史不太久或者长期活跃在民间,生活气息浓厚,表现形式比较活泼,有的本来就有表现当代题材的传统,因而它们演好现代戏的本领要比古老剧种高,困难要少。新兴剧种目前演好现代戏的关键,主要在剧本创作,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矛盾虽也存在,但比古老剧种较易解决;而古老剧种则剧本创作和艺术形式改革两者的任务都很繁重,相比之下,目前更为突出的是不易解决好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统一。这是两类剧种的现状。
当然,由此而得出古老剧种只能演好历史戏,根本演不好现代戏的绝对分工的论点,实践证明是片面的;同时,不从剧种实际出发,搞“一刀切”,也为历史证明不仅古老剧种的现代戏搞不上去,连新兴剧种的现代戏也要被“切”掉。实事求是的态度应是不同种剧有所分工有所侧重,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新兴剧种可把重点放到演好现代戏上。明确了重点,可能出现较多较好的现代戏,因而,从全局来看,这种做法可以促使戏曲舞台出现一个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现代戏三者并举,三者逐步而又可能较快地繁荣的局面。这将彻底改变二十多年来一忽儿大演现代戏,一忽儿兴起“传统热”来回折腾的局面,加快促进社会主义戏曲艺术的健康发展。
在1980年的全国戏曲剧目工作座谈会上,有的同志对于戏曲现代戏问题曾经提出了有所分工有所侧重的意见。但是,至今还有些同志不是从实际出发,还在热衷于笼统地提倡戏曲现代戏,批判“分工论”,指责京剧等古老剧种演出现代戏太少等等。
若干年来,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我们总是习惯于把剧目的政治性摆在首位,艺术性置于次位,逐步逐步形成一种观念:只要强调剧目的思想内容,强调题材和主题的重要意义,或者提倡现代戏,认为“突出政治”,就能“立于不败之地”。这种观念造成了“不求艺术上有功,但求政治上无过”的状态,在相当程度上挫伤了艺术创作的积极性,窒息了艺术上的自由竞赛。
内容决定形式,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但艺术形式反过来又要对内容产生制约作用。各种艺术形式总是需要选择适合自己表现能力的题材和内容。当然,新的内容又必然会突破和发展原有的形式,从而推动艺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以适应群众的需要。所以,强调剧目思想内容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因而忽视艺术形式的相对独立性,和它的特长与局限,这是形而上学的片面性。剧目的思想内容固然重要,而艺术形式也并非不重要或属次要。
戏曲这种艺术形式,总要表现一定的思想内容,但它还有特殊的一面,即必须是“寓教育于娱乐之中”。群众看戏是为了得到娱乐休息和审美享受,才乐意花钱买票,甚至心甘情愿去排队、挤车。戏曲的教育作用只有通过娱乐作用和审美作用才能体现。没有后者,前者也将不复存在。
象京剧这类古老剧种的艺术形式,表演程式的技术性极强,很讲究身段工架的形式美。人们为了欣赏唱念做打的形式美(当然要反映思想内容),以及不同流派、不同演员对剧本、人物的不同处理和不同表演,同一出戏可以“百看不厌”。说明这种艺术形式的娱乐性和审美作用特别强。离开这个特点,将不能适应观众的需求,就只好改变或者取消这种形式。当然,也不应一概排斥配合宣传的戏曲,但即使配合,也要充分利用艺术形式的特点,才能有效地发挥宣传作用。
强调戏剧的社会效果,是为了对人民负责。但是只讲题材和主题的重要性,忽视艺术质量;只管一个劲儿提倡现代戏,不问群众愿不愿掏钱买票,这样的强调和重视,实际上却是轻视甚至不顾社会效果。因此,应该理直气壮地提出:政治上“无害”艺术上“有益”的戏,要比政治性很强而艺术性低劣的戏的社会效果好得多。能给人以健康的审美享受和娱乐休息,使人愉快的戏,要比无人问津的戏好得多。
上面谈的,只是为了说明既要认识事物的一般性,更要研究它的特殊性,目的是为了使我们的工作遵循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更好地发挥各种艺术形式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的作用。
1964年的京剧现代戏会演,出现了一批较优秀的现代京剧,说明古老剧种是能够演好现代戏的;而且,在艺术创作中出现了内容与形式比较协调的新路子。即从现实生活出发,尽量利用和改造尚可适合表现今人的传统表演方法,同时按照京剧特点探索、创造新的表演方法。这些都为进一步搞好现代京剧开辟了道路,增强了信心,提供了经验,成绩不可低估。但是,离开妥善、完整地解决内容与形式的矛盾,差距还很远,仍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还要特别提到的是对于现代戏的创作经验,缺乏总结、研究和积累,这是阻碍提高现代戏质量的一个重要关键。没有理论的指导,实践往往带有盲目性。这些年把现代戏创作搞成群众运动,一拥而上,一哄而散,没等来得及认真总结就丢下了,过一段时间再搞现代戏,几乎又从头开始。强调确立战略思想和长期观点,就是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实验,一个战役一个战役持续不断地搞下去,一点一滴地总结研究和积累创作经验,进而促进理论建设,否则就无法使现代戏真正站住脚跟。
古老剧种编演现代戏,虽然突出地存在着传统形式和新内容之间的矛盾,传统的程式技巧虽然目前还是编演现代戏的“包袱”。但是,这些年来,现代戏创作的多种多样的实践,已经越来越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充分掌握传统程式和技巧,才能融会贯通,较成功地创造出当代人物形象。因此,可以设想,当我们进一步认识和掌握了传统的创作方法和规律之后,就完全可以把传统的“包袱”变成搞好现代戏的财富。只要我们明确了方针政策,端正了思想认识,采取有效措施,那么新兴剧种现代戏的繁荣可能较快到来,古老剧种也可能提前完成演好现代戏的历史任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