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阅读
  • 0回复

日货为什么能充斥西欧市场?——靠领先的科学技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2-09
第7版()
专栏:比利时通讯

日货为什么能充斥西欧市场?
——靠领先的科学技术
本报记者 林军 姚立
来到比利时后的一个突出的印象是:日本货充斥着市场。街上奔跑的汽车、商店里的电视机、录音机、录像机等大多是日本产品,到处都有日本公司的代理行和维修服务部,日本商品的广告也格外引人注目。这种几年前还看不到的情景,今天在比利时以及其它西欧国家却已经触目皆是了。
近十年来,随着欧日贸易的逐年增长,西欧对日本的贸易不断出现逆差,1981年和1982年欧洲共同体的入超竟高达140亿美元。目前在西欧“反对日本倾销”的呼声日益高涨,欧洲共同体甚至向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组织控告“日本卖的多买的少”,要求日本进一步“开放市场”。一家英国报纸评论说,“如果日美欧间真的爆发一场贸易战,欧洲几无获胜的希望。”
在欧日的贸易关系中,日本为什么能占明显的优势呢?共同体委员会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日本货有竞争力,因此,必须设法提高欧洲产品的竞争能力。否则,要求日本减少对欧洲的出口也只是权宜之计,而日本市场的开放对欧洲也仅有理论上的意义。
日本之所以具有竞争力,就欧日贸易而言可以列举一大堆原因,如日本的市场调查搞得好,产品适合不同国家市场的要求,日本的推销、服务工作组织很周到,日本的竞争方法灵活得当,日本的劳动力比西欧便宜等等;根本之点还在于日本货“物美价廉”,其产品不仅质量好,而且价格也比西欧的同类产品低20%—30%。有人说,日本向技术先进的西欧出口汽车、电子工业产品,本质上是出口“更高一筹的技术”,这是很有见地的。日本商品能够占领西欧市场,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其领先的科学技术。
共同体的一位官员承认:在日本技术领先的产品方面欧洲无法与之竞争,现在欧洲只能向日本出口医药、化工产品和烟草、皮革等。
西欧与日本的科技差距为什么会拉开呢?本来,不论在人力还是在财力上西欧都具有优越的条件:西欧有100多万科技工作者,其中35万是研究人员;西欧的人口只占世界6%,却拥有世界研究发展基金的20%。但是,西欧各国未能“在欧洲规模上共同利用人力、财力资源”来进行科研工作,也没有保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平衡”,而且研究成果往往不能及时被用来解决社会经济问题。共同体委员会的一份材料感叹地写道:“不论是产品本身还是制造方法欧洲都具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技术资本,但正是这种技术资本迫使日本人去发展他们自己的技术。现在欧洲正在失去它的一部分优势,研究工作太弱,太分散,研究成果的应用太慢”。目前,西欧除在高能物理、空间和核聚变方面由于合作进行研究而保持着先进水平外,在信息工艺学、生物工艺学、甚至在汽车制造这一西欧的传统工业上都比日本落后了。
科技落后使西欧在经济危机中因产品缺乏竞争力而深为苦恼。以汽车工业为例,日本用高度自动化(日本生产的机器人、自动装置有一半用于汽车工业)、加强对工人的技术培训和发展配件生产等办法提高生产能力,其速度比西欧快两倍。1970至1980的十年间,日本汽车生产增长122%,出口增加426%;同期西欧的汽车生产几乎没有增长,出口减少23%。1970年日本只向共同体出口4.8万辆汽车,1980年则多达75.4万辆。去年共同体对日本小轿车进口采取监督措施,但是不列入监督范围的其它日本车辆却大量涌进西欧市场。仅去年第一季度日本的小面包车占了共同体市场的13%(在某些成员国高达60%—80%),摩托车占91%。再以录像机为例,日本在1980年向共同体出口100万台,而在1982年头8个月就达267万台,并且价格较前低60%,致使共同体国家不得不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自己的产品。
欧日贸易竞争说明了科学技术在创造物质财富中的重要作用。现在西欧已经重视这个问题,一位长期从事共同体事务报道的记者说:日本的竞争促使“欧洲觉醒”。共同体委员会出版的小册子《欧洲卷宗》也指出:“加强科研工作,有效地交流研究成果”是“从现在起到八十年代末欧洲工业的中心任务”。它主张西欧国家在科研工作中进行合作,避免重复和浪费,要优待科技人员,鼓励新科技成果的利用,重视科技情报的交流,促进技术革新。它同时倡议合并企业、联合生产、减少产品型号,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改善欧洲产品的竞争条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