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生态环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2-18
第5版()
专栏: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生态环境
许涤新
去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和农业经济研究所与中国环境保护协会联合在南昌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生态经济讨论会,有一百多位自然科学者和经济学者参加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许多著名自然科学家、农学家、林学家发表了很多很好的见解和建议。他们对我国当前面临的生态平衡问题非常关切。但是,他们也深深感到,搞好我国的生态环境,单有自然科学者的努力,是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的。我国生态环境的严重失调,是由经济工作的严重缺陷造成的,解决这个问题,要求我们的经济工作在这个方面有一个根本的转变。经济学界也有不少人感到生态平衡失调的严重性及解决这一问题的急切性。事实上,党和国家对生态平衡问题已经十分重视。胡耀邦同志在十二大的报告中,强调要“坚决保护各种农业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在新宪法的第二十六条中,明确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这就是证明。
但是,不少从事经济工作的同志,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因而在工作中至今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盲目性。最集中的表现是,单纯追求产量产值的增长,不重视经济效益,更不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只注重本单位的或局部的经济效益,不注重生态效益,即整体的、长期的经济效益。其所以如此,是在经济工作中没有树立起明确的生态观点。这里着重谈谈三个问题。
经济工作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做经济工作,最根本的是从事各种物质财富的生产。进行物质生产,就要和周围的自然环境发生关系。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人,虽然成年累月从事物质生产,天天同自然环境打交道,但是很少考虑物质生产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许多搞工业生产的人,总是觉得他们的生产活动与自然环境没有多大关系,或者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事实上,人们的生产活动,不但不能离开自然环境,而且和自然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马克思曾经讲过,劳动过程“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因此,它不以人类生活的任何形式为转移,倒不如说,它是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的。”(《资本论》第1卷第208—209页)这就是说,人类的生产活动是由两个侧面形成的,“一边是人及其劳动,另一边是自然及其物质”。(同上书,第209页)马克思的这个分析,不但说明物质生产和自然界有着内在的联系,而且物质生产本身归根到底也就是人类通过劳动同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因此,我们搞经济工作的同志,特别是搞物质生产的同志,仅仅有对于本单位的经济效益的了解是不够的,必须对整个生态系统内部的相互联系及物质变换,有着基本的了解,才不致于停留在原有水平上,不致于在经济效益上发生负数,而能不断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所谓生态系统,既包括动物和植物同它们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包括组成社会的人类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这里所说的自然环境或环境系统,指的是自然界的光、热、空气、水分及各种有机和无机元素彼此间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体系。在现代,我们重视生态系统,着眼点是从事生产的人们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是要考虑组成社会的人同自然界如何进行物质变换,特别是能量的转换。只有如此,才能取得更好的效益,才能使人类对于自然界所提供的自然资源,能够合理地进行使用和调节。这就要求我们搞经济工作的同志要有明确的生态观点。有这个思想与没有这个思想是大不相同的。有这个思想,眼界就会更开阔,看得更加长远;没有这个思想,视野就会狭隘,盲目性就很难避免。我们这样说,并不是鼓吹自然主义,认为自然界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就是合乎生态平衡的。相反,我们主张改造自然,改造环境,以适应人类发展的需要。这种对于客观世界的改造,正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能动性之所在。但是,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改造利用,并不等于是向自然界盲目索取甚至掠夺式的开发。过去,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研究水平低下,人们受到认识能力和物质条件的限制,上述现象是难免的。可是,时代发展到了今天,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条件和由此得到的认识能力,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就不应当再重复过去走过的老路,特别是工业化初期的老路,而要在改造利用自然界的同时,保护自然资源,建立更为合理的生态平衡,达到对于自然环境的永续利用。
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了在本世纪末实现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既要大力做好工农业的技术改造工作,也要大力做好保护、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工作。过去若干年,我们在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建设中,只注重产品的产量和产值,而忽视经济效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事经济工作的同志已经开始重视经济效益了。这是一个极其可喜的进步。为了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我们希望在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重视生态效益。讲生态效益,就是要注意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生态系统是各个有关方面互相联系的整体。自然界各类生物之间、非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都是在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中进行着能量和物质的循环和交换。在较长时间里,保持生态系统各部分的功能处于互相适应、互相协调的平衡状态之中,就能使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比较稳定,使有机体的种类和数量的生长能力比较强大,使人类永续获得丰富的物质产品并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不少同志现在还不大明白这个道理。他们成天辛辛苦苦,采取了许多措施谋求经济效益,但是由于忽视生态效益,干了许多“南辕北辙”的事情,结果是得了这方面的经济效益,抵消了那方面的经济效益,算起总账来,往往是得不偿失。比如,我国每年生产几千万吨化肥用于补偿土壤的肥力,但是由于森林的滥伐,每年流失的50亿吨农田表土所含的养分,折合化肥相当于全国化肥的年产量。许多地方围湖造田,本来是想增产粮食,但由于水面缩小,不但减少了鱼类的产量,而且加剧了洪涝灾害,反过来又影响粮食增产。许多地区一方面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修建水库塘堰,一方面又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塘库淤积。有些地方的社员捕杀青蛙、猫头鹰、黄鼠狼,虽然由此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但鸟蛙绝迹,虫害猖獗,又影响了农作物的收成。其他如空气污染使林木和农作物死亡,水的污染使鱼虾绝迹,废渣排放占用良田,污染水源,都是损害经济效益的事情。当然也有不少地方创造了许多好的做法。比如,繁殖赤眼蜂消灭玉米螟,既消灭了害虫,又增加了收益,也不会发生污染。又如发展沼气,既可解决农村烧柴问题,又可使大量秸秆还田,还可减少化肥的使用,是一举几得的事情。许多事实都证明,生态效益是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讲求生态效益是保证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生态效益如果受到损害,经济效益也很难得到保障。
治理污染和利用资源的关系
发展现代化工农业,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环境污染等等副作用。随着现代工农业的发展,“三废”排放量逐年增加,环境污染程度日趋严重。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生态平衡的破坏,早已成为世界性的一个严重问题。我们虽然不能象西方某些人们那样,反对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鼓吹开倒车,主张回到工场手工业的时代去。但是,我们必须对已经存在的环境污染,采取积极治理的态度,同时不能再步西方国家的后尘,继续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这种弯路走得越久,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就会越来越严重,人民的健康和资源的破坏就会越来越严重,那时再回头来治理,所花的代价也会越来越大。有的同志认为治理污染是赔钱买卖,有的同志认为治理污染无能为力,因而对于改善环境这件事裹足不前。这种态度是不正确的。
我们能不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逐步消除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呢?回答是肯定的。治理污染,改善环境,是不是赔钱买卖呢?回答是否定的。理由是现在对生态平衡决不是无能为力的,治理污染可以同资源的综合利用结合起来。对于工业所发生的“三废”,我们能够通过各种办法削弱其危害性并且加以利用,变废为宝。比如,通过提高煤炭燃烧的利用率,我们不但能够减少废气的排放量,而且能够节约用煤量。通过设备回收废气,不但能够把废气排放量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而且能够把废气中的有用元素加以利用。通过净化处理,净化的工业污水在密闭的系统中循环使用,不仅可以使废水的污染程度降低到最小限度,而且可以节约用水,缓和许多城市水资源不足的矛盾。现在,我国每年要用一大笔外汇进口硫磺制造硫酸,但是我们每年随废气排放到空中的二氧化硫就有1,400万吨,折合硫磺700万吨。我国烧碱一直存在很大的缺口,历年进口几十万吨,可是我国的造纸行业随废水排放的烧碱就有60多万吨,把造纸行业的烧碱回收率提高到国外先进水平,一年即可回收烧碱四五十万吨。这些都是“一箭双雕”,甚至一箭三雕、四雕的事情。从我国现在的情况看,许多工业企业造成的严重污染,有的是由于企业管理不善,对能源和材料的浪费熟视无睹;有的是由于工艺落后,设备陈旧,能源及化学元素“跑冒滴漏”极其严重。因此,在企业整顿中,抓好技术改造和工艺改造,控制污染,利用资源,既符合生态效益,也符合经济效益。有一些技术措施,从个别企业算账,可能经济效益不是那么高,但从整个地区算账,从社会经济效益算账,则是大大合算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