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环节增多 农民吃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2-22
第2版()
专栏:

环节增多 农民吃亏
北京市 杜晓山
洪雅县高庙公社农工商联合公司从余粮区的农民手里买进大米,以低于私人粮食贩运者的价格卖给缺粮的本地山区农民。好事没做多久,有关部门就出来干预,增加一个环节,并收手续费。这样,生意就做不成了。
四川省洪雅县有平坝又有丘陵、山区,平坝地区盛产大米,不少农民手中有余粮卖不出去,大米市价低于粮站的议购价。地处山区的高庙公社是个缺粮区,老乡每年要通过种种途径从70公里外的县城(坝区)购买二三十万斤大米。去年3月,高庙公社成立了农工商联合公司,下设一个调节门市部。他们看到当地农民买大米难,就从县城粮食市场的农民手里买进大米,收购价格高于私人粮食贩运者的购进价格,又以低于粮食市场的价格卖给高庙公社的农民,受到农民的欢迎。调节门市部在这项经营活动中也有利可图,仅8月份一个月就卖出5,000斤大米。
好事没做多久,有关部门就出来干预,阻止他们的经营活动。此事最后由上级领导裁决:调剂的大米由粮食部门收购,以1%的手续费转卖给调节门市部。从此,粮食部门就以固定的大米每斤0.313元的价格卖给调节门市部,再由调节门市部出售;但私人贩运者一般每斤出售价在0.28元到0.30元之间,这样,调节门市部的生意就做不成了。
我认为,多一个环节少做了生意,最后吃亏的还是农民。我们为什么不能少一个环节,少一层费用,减少一点农民的负担,多为农民增加一点实惠呢?其实,粮食部门自己也应创造条件参加竞争,如果国营、集体、个人都一齐上,有主有次,协调配合,各显神通,搞活流通就会容易得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