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可喜的趋向——茨榆坨公社分工分业的专业户逐步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2-25
第2版()
专栏:

可喜的趋向
——茨榆坨公社分工分业的专业户逐步发展
辽宁省辽中县茨榆坨公社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以后,分工分业日趋明显。擅长种植业的多承包土地,成为种植专业户;有其他专业生产和经营技能的,逐步从种植业中分离出来,不再承包土地,专门从事各类商品生产,开始走上了专业化的道路。
茨榆坨公社离沈阳、辽阳、鞍山三个城市比较近,公社所在地是个历史悠久的集市。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以前,全公社12,000多劳动力都捆在有限的耕地上,平均每个劳动力只种六亩三分地,粮食生产停滞不前,人均收入仅50元左右。1982年全社有92%的队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一个“包”字,给农村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带来了变化。经过一个阶段探索和发展,包括土地耕种在内的各项经营,逐渐由各行业的能手承包。首先出现了种植专业户,全公社4,600个种植专业户中,承包100亩左右土地的就有126户。
土地承包给种植专业户,全公社的耕地只用不到一半的劳动力就种下来了。剩下一半多的劳动力发挥各自专长,广泛开展多种经营,成为各种生产的专业户。在饲养专业户中,有养鸡的、养羊的、养牛的、养猪的、养鱼的、养蜂的。在服装加工专业户中,有裁剪的,有码边的,有缝纫的,有专门销售的。在商业、饮食服务专业户中,有开商店的、开旅店的、开饭店的,开理发馆和照相馆的,也有摆饮食摊床的。其他手工业专业户,更是五花八门,有搞贝雕画的,有专做木瓦工的,开铁匠炉的,开皮铺的,也有开豆腐坊、粉坊和油坊的。这种专业化生产分工,使得劳动效率大大提高。
专业分工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农村经济进一步繁荣,茨榆坨集市每个集日的成交额在100万元左右。全公社从事工、商、饮食服务等专业生产者,1982年向国家上缴税利100万元,市场管理费8万元。1981年,全公社集体积累100万元,1982年上升到200万元。社员人均收入470元,比1981年增加170元。
辽宁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范瑞堂 杜南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