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她的办公室在第一线——记郑州市新任副市长沈秋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2-25
第4版()
专栏:

她的办公室在第一线
——记郑州市新任副市长沈秋萍
本报记者 朱习华 通讯员 辛工
领导干部深入到第一线办公,是解决经济工作中扯皮问题的有效办法。这是郑州市新任副市长沈秋萍抓工作的切身体会。
沈秋萍今年四十岁,1965年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她原来是郑州针织厂的工程师、副厂长。1980年12月,经郑州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她走上副市长领导岗位。
沈秋萍在基层工作过多年,深知下边办事的难处。大概由于这个缘故吧,她上任以后,遇到一些相互推诿和扯皮的事情,只要是她职权范围里能决定下来的,象童鞋厂急缺鞋里白布,童装厂短少杂色府绸,搪瓷厂产销脱节,仪表厂缺几万元新产品试制费,她常常是“快刀斩乱麻”:有的立即着手解决,有的当天请示次日答复,最迟三五天里便有处理的意见。
可是,沈秋萍遇到的扯皮问题,有的是她权限内解决不了的。怎么办呢?她就主动找上级部门请示或协商。去年4月间,沈秋萍听说红旗汽车修配厂转产碰到困难,便骑上自行车来厂里了解情况。这个厂党支书老宋说,厂子归到轻工系统半年了,可是转产农用地膜的项目老是批不下来。眼下,工人没活干,工资发不出,又风传上级部门不打算把这个项目放在这个厂,要是真的话,那可就没有活路了……说着说着,老宋竟呜呜哭起来。沈秋萍听了着实同情,可是她想,这个事决定权在省里,又涉及好几个部门,叫厂里人去跑,很难跑出结果。沉吟片刻,她说:“这事交给我办。”此后数日,沈秋萍找了主管副省长,找了省计委,找了二轻厅,上上下下费了不少周折,终于把地膜项目落实到这个厂。
要是碰见几个部门之间相互扯皮,这位“科班”出身的副市长有个拿手的办法:现场办公,就地拍板。有一次,沈秋萍在一个会议上了解到郑州毛纺厂新建工程问题成堆,严重影响进度。她当即表示:“过几天腾出空我直接去解决。”三天后的一个下午,这个厂筹备组负责人李秋运看见沈秋萍忽忽拉拉带着十几个人进了厂。细一打听,这些人都是市政府办公室、建委、纺织局、规划局、建工局等单位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沈秋萍他们径直到了基建工地,先跟工人们一道劳动,干到4点半,开现场办公会。会上,各方代表畅抒己见,最后由沈秋萍拍板定案,一揽子解决了资金、设计、施工力量、土地争执等扯皮问题。
有些麻缠的事坐着公文旅行,你画个圈,他画个圈,都不会担责任,可是,谁要真想实事求是地解决,却要担点风险。沈秋萍就处理过这样的事。去年9月,她收到一份报告,请示停止使用色织一厂有事故隐患的煤气罐。这个报告是由消防、安全、劳保、基建四个部门联合呈递的,有关部门已在上边签署“同意停产”的意见。按说,沈秋萍依样画圈,既省力,又省心,谁也不会说她什么。可是她不,这位副市长另有一种想法,正如她事后对我们说的:“遇到事我总想,怎样办更有利于国家,更有利于工厂。”她亲自跑到色织一厂实地考察了煤气罐,了解到它是新建的后整理车间的关键配套设备,虽说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但是经过整顿、改造和加强防范,并非不可避免发生事故。如果“因噎废食”,一停了事,这个厂的后整理车间必将停产,不仅使涤棉色织产品质量大为下降,每年还将给国家减少350多万元的税利收入。沈秋萍将利弊权衡再三,不计个人得失,提出了消除事故隐患的新办法,经有关部门研究同意,采取了安全防范措施,终于使这个争执了七八个月的问题得到解决。
就任副市长之初,沈秋萍曾给自己作了个“内部规定”:除了外出开会,每周不管工作多忙,都要挤时间跑四五个工厂。两年来,她严格执行这个规定,几乎跑遍了所有的市属工交企业,还去过不少区办工厂和知青商店,合计250个左右。沈秋萍坚持到第一线调查研究,解决问题,也锻炼和提高了她的领导工作的才干。当我们把这个看法告诉她时,她谦逊地笑着说:“按我的脾气,所有的地方都应该跑到,各种急迫的问题都应解决,可惜我做得还不够。”(附图片)
沈秋萍在郑州地膜厂基建工地研究解决加快工程进度问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