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关于文章的长短与深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2-25
第5版()
专栏:

关于文章的长短与深浅
王以铸
对文章的长短与深浅如何看?似乎不能一概而论。一般说来,人们更爱读短而精的文章,如果能深入浅出那就更好。当然,文章达到这个境界并非容易,但它应当是个方向。
虽然人们不大耐烦看长而空的文章,但这类文章还是不断出现。其实这类文章并不难做。穿靴戴帽,旁征博引些不大相干的东西,再把人人知道的废话大量塞入就是了。
至于深的问题,那就得分析一下。某些专业文章对外行来说已经不仅是深浅的问题,而是根本不懂,所谓隔行如隔山是也。但这类文章对本行读者来说,仍然有个是否可以写得简短些、浅近些、生动些的问题。
一提艰深的文字,就容易想到德国哲学家康德和黑格尔的那些著作。他们的作品道理讲得精深(对不对且不管它),但是写得严谨而枯燥,一派学究气。这自然同德国人的民族性格、同他们个人的气质、同他们当时的文风有关,但这终究不足为法。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脱稿后,曾拿给一位朋友去看,这位朋友简直没有办法钻进去,大为恼火,很快就给他送了回来。其实康德、黑格尔的作品也不是天书,用通俗一点的话讲出来,那些道理一般人未必就不能懂,完全可以把他们讲的东西从似乎难以接近的学术殿堂请到老百姓当中来。现在这工作已开始有人做,这是极好的现象,希望学者们继续把这项工作坚持下去。
有些人写文章喜欢摆出一种大论文的架势。而事实上,往往是稍一分析便破绽百出,连抄缀的功夫都不到家,更说不上有什么真正的心得了。这类长而空的作品,往往还不如老老实实做学问的人写的二三百字的一则笔记反而能解决一些问题。鲁迅的《祝福》到了某些写家手中,拉成百万字的长篇也不成问题,然而鲁迅却是宁短勿长,这是他自己的写作准则之一,并以此劝告别人。我想,这大概正是鲁迅之所以为鲁迅的原因罢。
我在编辑工作岗位上三十多年,同很多作者打过交道。在这中间,文字的长短问题简直成了一个永恒的问题。一般的规律是:编者要短,作者要长;编者要删,作者要加。有时编者请作者在这里删一段,他答应了,却往往在另一处加上更长的一段。简短是一种很高也很难达到的风格,有割爱的勇气的作者总不是很多。多年来,从上到下大家都在呼吁短,但文章往往是短了一阵子,慢慢又向长而空的方向发展。这种风气实在值得注意。
金、铜、铁的价格不同是因为它们的质量不同。文章、艺术作品难道没有质量上的差别吗?然而一篇呕心沥血之作不见得比随便涂抹或抄凑的东西取得更高的报酬。当然,有些学术著作和文艺作品应当说是无价的。但既然我们对于精神劳动也给予一定的报酬,那就应当把质量问题认真考虑进去。现在我们付酬的这种偏重数量而不大重质量的平均主义倾向,实际上助长了粗制滥造之风,最后则是浪费人力物力,读者遭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