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有活力的上海市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2-27
第5版()
专栏:市场漫步

有活力的上海市场
本报记者 叶世涛 张学全
为消费者精心服务
上海的商业人员从开埠以来的140多年中,积累了丰富的经商经验和“生财之道”。这本“生意经”,剔除唯利是图、投机取巧那些资本主义糟粕,看来仍然可以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商业的“养料”。
“快”,对于有急需的顾客是头等重要的。如今在上海,吃饭有“快餐”,拍照有“快照”,修表有“特快修理”;有的浴室还洗“快衣”。
“上门服务”近年来有了恢复。如洗染店上门收送衣服。中药店代客煎药送药。菜场营业员给孤老、病残顾客送菜。理发员到床前给病人理发。五金店上门修锁、开锁。玻璃店下里弄配装门窗玻璃。电话购货、约期登门服务也恢复了。
“拆整卖零”,花样繁多,有零卖、零剪、零拷和零配。袜子、手套可以配一只,缝衣针、钮扣可以买一枚。在有的油盐店,花一分钱可以买到一小包咖喱粉或者胡椒粉、五香粉、鲜辣粉。
“一卖多带”,越带越多。绒线店代打毛衣;医药店代量体温、血压;陶瓷店代客在瓷杯、瓷碗上烫金、凿字;煤炭店帮助居民修理煤炉。顾客买去的奶油大蛋糕,不小心碰坏了蛋糕上的“花卉”图案,有的食品店还可代为“整容”。
传统的“生意经”搬出来,一项项服务项目恢复起来。住在这个大城市的居民,重新感到了生活上的种种方便,商店的生意也随之兴隆。
“随行就市、水果卖鲜”,上海水果行业的生意开始活起来了。上海果品杂货公司为使水果快进快出,在加强计划采购供应的同时,在传统的水果集散地十六铺设立了一个交易市场,市区交通方便的地段又设了五个代理分行。一批水果店、待业青年开的商店和几百个个体有证摊贩,被批准进场,向直接携货来上海的果农、商贩采购。产销见面,按质论价。入冬以来,桔、柑、橙、柚等水果源源涌到。交易市场的桔柑价格一度跌到国营牌价之下。
上海市五方杂处,每天来这里的外地顾客估计不下四五十万。如何接待好外地顾客,对上海的营业员也是一门不可缺少的学问。群英绸布商店营业员朱福宝体贴外地人的难处,帮助出主意,当参谋,不仅能讲普通话,还学会了用多种方言接待。
上海夜市也十分活跃。全市12个区有70多家日夜服务商店,还有一批早晚服务商店。闹市区的淮海中路在开放周末夜市的基础上,有88家商店天天晚上营业到8点钟,而且行业配套,吃、穿、用齐全,顾客购买称便。
新形势下的新门道
上海经济界人士曾经不止一次地研究市场的需求结构,研究购买力将会投向哪里?人们发现,消费者的态度大体是:“高档商品选着买,名牌商品等着买,一般商品用着买,削价商品争着买”。随着职工收入水平提高,购买耐用商品出现了“升级换代”的趋势。有些商品如服装,款式流行快,淘汰也快。1981年冬年轻人爱穿滑雪衫,1982年却是羊皮、麂皮和仿皮的猎装、茄克衫风行了。
上海市场出现的许多新动向,即便是老店员,看来也有一个再学习、再摸索的问题。过去吃惯“紧张饭”,坐惯“朝南座”的商业人员感到有压力了。现在谁开动脑筋,谁搞“新套套”,谁就多做生意。
家用电器闯入人们生活领域,要求营业员懂得商品性能、使用方法,还要会操作示范,指导消费。新歌电视机商店的营业员经过训练,不仅熟悉各种牌号、规格的电视机,而且会拆会装。顾客上门先到试看室,营业员边讲边帮挑选,并附赠简明易懂的说明书;买去电视机发生故障,约期上门免费维修。他们还举办讲座,邀请顾客参加。由于服务到家,信誉好,不少顾客慕名而来。全市最大的国际电视机商店做到电视机“三不出门”:顾客对质量不满意不出门,不教会使用方法不出门,维修点不交待清楚不出门。顾客反映很好。
近几年,上海市建造居民住宅以每年300万平方米的速度递增,人们相继迁入了新居。以往用于装饰大饭店、宾馆的装潢五金逐步走向民间。上海的装潢五金商店从1家迅速发展到5家。据预测,用于装饰窗、门、壁、顶、地板等8大类近600种装潢五金商品,今后三年上海的社会需求量,估计每年至少增长20%。南京路上著名的锦艺装潢五金商店,牌子老,货色多,门庭若市。这家商店在积极组织适销对路货源的同时,增加了新的服务业务:懂行的营业员可以按照顾客的爱好以及房间条件,提供不同艺术风格的装扮服务。
最有意思的是中老年服装门市部。前些时候,上海服装店里几乎千遍一律都是直筒裤,中、老年人买不到合适的裤子。全泰服装店抢在前头,开设了全市第一家特殊服装门市部。现在,全市已有40多家服装店设有为中、老年人服务的门市部或“专柜”。有的服装店供应的男裤、男上装有三四十档规格。
勇于改革走新路
解开分配上吃“大锅饭”这条绳索,积极稳妥推行经营责任制,是搞活商业的一剂良药。
1983年初,上海市饮食服务公司在全市1,400多家集体饮食店全面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开创了上海商业经营管理改革的新局面。南市区先行一步,1982年12月份已在190多个饮食门市部推开。这种责任制突出一个“包”字,把职工收入多少与企业经营好坏结合得更加紧密。现在这个区的饮食店、摊上,又出现了居民喜爱的油炒糖圆子、香脆饼、蟹壳黄等90多种点心。营业时间普遍延长。串街走巷、上门送点心的流动售货车增加了近100个。不过也有事实表明,领导上“左”的思想不清除,“大锅饭”端不走,改革以后还会退回来。上海广西北路有一家单开间门面的小店——红胜烟杂店,前两年曾经搞过“定保本营业额、定毛利率、定人、定经营范围”的经营责任制。前后5个月,人变店也变。到了第6个月,有关领导要求重新修订定额指标,压低个人所得。职工不干了,承包责任制就这样“吹”了。
改革商业批发体制,是一个重要问题,只有把那些统得过死、包得过多的老办法改掉了,批发活了,零售也跟着活了。
开设于1860年的老介福呢绒绸缎商店,同上海章华、协新、元丰、寅丰等13家毛纺厂挂钩,直接进货;并且自行到新疆、内蒙古、山东、吉林等地采购呢绒,到浙江采购著名的杭纺、杭罗、真丝织锦缎等产品。原来,他们只能向批发部进货,批发有啥卖啥。现在仍然保持这个关系,但产品可以选销,有的还实行代销。由于进货渠道多,市场信息灵,“老介福”供应的呢绒品种多达500多种,比1981年增加了三分之一。
“老介福”营业兴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流通渠道体制改革的成果。然而,目前上海的改革进展还很慢。商品流通渠道少而窄的情况依然存在。糖果、冷饮本是快进快销的食品,但零售店不能与食品厂挂钩进货,必须经批发部门转手。一些商店即使向中国酒厂直接进了货,有关批发部门也要从中拿一道利润,名为“直线进货,曲线结算”。基层商业人员谈到,现行的国营商业体制基本上是五十年代为了适应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以及后来升级过渡、政企合一的需要逐步演变来的,显然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形势。条块分割,城乡割据,机构重叠,流通堵塞的弊病日益明显,现在是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