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大山的女儿——访全国人大代表、扎根彝族山区的知识青年巫方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3-01
第4版()
专栏:

大山的女儿
——访全国人大代表、扎根彝族山区的知识青年巫方安
(一)
十九年前,17岁的巫方安是个充满理想的青年。她为雷锋精神所感召,高中毕业后,决心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为人民服务。1963年冬,她和自己的好朋友孙传琪一起,从成都市来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南坪公社落户。
这里,没有大米吃,终年吃的是洋芋、荞麦和玉米,巫方安要经常忍受肠胃病的痛苦。平坝上的人来到这海拔3,000米左右的高原山村,连走路都要气喘,而体重只有35公斤的小个子巫方安,却要背水、担粪爬山坡。但是,在困难面前,两位姑娘没有却步。她们亲眼看到彝族山区的贫穷和彝族同胞生活的困苦,更感到有责任改变这种状况,因而扎根山区的决心更坚定了。她们向老乡学习彝语,办文化夜校,组织农业科研小组,成立文艺宣传队,还为放羊的孩子办“早读班”。
可是,两年多以后,“十年浩劫”开始了。巫方安因为“家庭出身不好”,背着“黑五类”的重压,度过那段艰难的岁月。然而,她绝不改变自己的初衷,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二)
1970年,巫方安和在本州越西县农村插队的成都知识青年胡志学相爱了。结婚时,巫方安提出了个条件,要小伙子迁出原来所在的汉族队,同她一起到彝族队落户。这样,他们又来到了越西县中所公社和平大队。
巫方安的丈夫当山村小学教师,巫方安当农民。山区缺医少药,彝族同胞还是用迷信办法来对付疾病的痛苦,生了病,就求毕摩(巫师)送鬼,多少人因此送掉了性命。“我必须学会治病”,巫方安下了决心。劳动之余,她刻苦攻读医药书籍,并请求妈妈资助,在成都买了些医治常见病的药品,在家里办起了个简易医疗所,一面继续学习,一面给群众治病。春天来了,她不辞劳苦地上山采药,回来熬成汤,放上红糖,给老乡送到地里当茶喝,预防疾病。她还背着药箱到各村寨去为孩子们打预防针。平时,她更是把彝胞的病痛挂在心上,有些疑难病症治不了,就把病人送到山下公社医院去,使有病的人及时得到了治疗。
彝族群众是非常珍爱孩子的。在贫穷和卫生条件极差的情况下,生个孩子,是全山寨的喜事。但是,过去沿袭下来的接生方法非常落后,婴儿成活率不高,这是山区彝族最为忧心的事。巫方安从小就怕见血,上小学的时候曾经因为手指划破了一个口子就大哭起来。现在,面对彝族乡亲的疾苦,她不顾一切地学会了接生。她关心寨里的每一个孕妇,随时了解、检查她们的妊娠情况,遇上难产妇,就亲自陪她们上医院。十多年来,经过她的照料,保全了许多彝族产妇和婴儿的生命。
1976年,曾死过三胎的社员阿生阿角第四次怀孕了,全寨的人都为她担心,阿生阿角自己也很悲观。巫方安多次鼓励她,劝她不要迷信,要相信科学。经过检查,原来这个孕妇的骨盆小,需要做手术。临产那天,巫方安和丈夫把阿生阿角送到了医院,医生给她做了剖腹产手术,产妇和婴儿都得救了。喜讯传到山寨,全寨一片欢乐。
(三)
在彝族农村生活久了,巫方安逐渐认识到,要改变山区落后面貌,必须改变粗放的耕作方法。山寨里过去未修过厕所,人们随地便溺,既不卫生,又浪费了肥料。巫方安带动群众修厕所积肥,逐渐改变了过去遗留下来的不施人粪的习惯。不仅粮食增产了,山村的卫生状况也得到了改善。她又和群众一起试验成功带状栽培法,全大队粮食产量1973年比1970年增加20,000多斤。
1974年,巫方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转过年来担任了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出席了四届全国人大会议,聆听了周总理关于“四五”计划的报告。党的信任,群众的希望,巫方安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会议结束,巫方安专程前往简阳县访问在农村蹲点的著名土壤学家、西南农学院教授侯光炯,诚恳地请求老教授收她为学生。老教授欣然答应她的请求,带着她到田间参观大窝栽培法,到农民家参观沼气池。
从简阳回来,巫方安一面向社员宣传沼气的好处,一面和丈夫动手挖起沼气池来。他俩天天挖,老乡们好奇地天天来看。巫方安修的沼气池产气了。她点燃了沼气灯,点燃了沼气炉,煮上了洋芋、挂面,接待一批批前来参观的社员。巫方安还有意识地用沼气池的发酵肥和厕所肥做对比实验,结果证明,沼气池的肥效比普通的肥料更好。社员们这才完全相信了沼气技术,纷纷要求巫方安帮他们建沼气池。只两年时间,这个过去连厕所都没有的地方,沼气池遍布全村。
新鲜事一个接着一个。1981年,和平大队有了“自来水”。过去这里的群众年年为冬干春旱人畜饮水困难一筹莫展,更苦了彝族妇女,她们要爬几个坡,拐几道弯,才能背回一桶水,天寒的时候就更困难了。有几个冬春,巫方安都在考虑为群众解决用水问题。她看到山上有个“一碗水”的泉眼,泉水向外喷涌,长年不枯,可是水流出以后就散失在地里,人畜都没办法饮用。为什么不把这泉水积起引下山来呢?巫方安和大队党支部商量,决定动工修引水工程。他们得到县上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巫方安和乡亲们一起干。从山上铺下来3,000多米长的水管,在4个生产队各修一个蓄水井。这样,群众不出村,就可以喝到甘甜的泉水了。接着,巫方安又和干部们商量引电进村。现在,和平大队已经点上电灯,电动粉碎机、磨面机已经代替了笨重的碾盘和舂米的木臼。这个偏远的小山村的居民也开始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了。
现在,巫方安又在试验养鸡和养鱼。我们到她家时,她正在收拾鸡舍,那高大的鸡笼里,有本地鸡、良种鸡。小小的鱼池里也放进了几百尾鱼苗。她说,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地里那点活不够干了,得帮助社员们想办法发展副业。
(四)
巫方安这些年来就没有回城的机会吗?她说:“机会也有一些,领导上关心我,曾动员我报考大学、调干;妈妈也让我回成都,可是我都谢绝了;我一想到这里的群众还需要我,想到他们有病时,得有人给打针送药,想到他们对我的好处,我就哪儿也不想去了。”巫方安的妈妈是位老教师,她虽然思念女儿,却很尊重女儿的意志,写信勉励巫方安做“大山的女儿!”
我们访问过这个彝族山寨之后,告别了巫方安。走出寨子,山上潺潺的流水声和枝头啁啾的鸟鸣声,是这样悦耳,这样诱人,仿佛是在歌唱山寨的明朗的今天和充满希望的明天,在赞颂巫方安那样的“大山的女儿”。
本报记者 沈纯
本报通讯员 严志泉 陈廷鑫(附图片)
和平大队彝族社员阿生阿角,过去怀过三胎,婴儿都在难产中死亡。在巫方安的关照下,第四胎婴儿成活,取名英洛医生,现已七岁。这是巫方安同他们母子的合影。
陈廷鑫摄
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巫方安同彝族群众结下深情厚谊。困为彝族姑娘热情帮助巫方安收获丰收的玉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