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阅读
  • 0回复

上海经济理论工作者对本报记者发表谈话 建立上海经济区繁荣长江三角洲 上海应发挥技术优势,新产品“储存一代,生产一代,转移一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3-02
第3版()
专栏:

上海经济理论工作者对本报记者发表谈话
建立上海经济区繁荣长江三角洲
上海应发挥技术优势,新产品“储存一代,生产一代,转移一代”
本报讯 记者章世鸿报道: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指示,建设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正在积极规划中,这一消息已经成为经济理论工作者广泛注意和探讨的重要课题。记者访问了上海几位经济理论工作者,他们就这件事发表了意见。
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陈敏之说,上海经济区的建立,把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一个经济整体加以规划,将大大有利于改善上海的城市布局和工业布局,也有利于江、浙两省整体经济的发展。上海在工业上拥有很大的优势,但现在情况发生很大变化,不少省市的工业上去了,特别是江、浙两省的产品,同上海开展竞争,有的超过了上海。这就迫使上海的生产布局来一个大的变革。上海的许多产品应该让给长江三角洲地区,并在技术和管理上予以支援,而上海本身则应该腾出手来发展新工业门类、新技术和新产品。只有这样,才能使上海和长江三角洲整个经济区的优势,在新的协作和联合的条件下得以充分发挥,对国家作出更多的贡献。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每人平均的工农业总产值约为全国每人平均的三点七倍。针对这种情况,上海经济学会副会长巢峰说,建立经济区的优越性之一就是上海和长江三角洲地区都可以扬长避短,为专业化协作打开道路。比如说,把上海生产的自行车、缝纫机等产品逐步地、有偿地(如产值、利润按比例返回)转移给苏州、无锡、常州、杭州、嘉兴、湖州等地,使这些地区生产出更多质量优良的产品供应国内外市场,那末上海则可腾出更多场地、设备、人力来生产高档产品,使上海成为本区和全国的“技术酵母”站,不断向区内和全国输送新技术。然后,上海可再把新产品转移出去,自己则再把储存的新技术投入生产,如此“储存一代,生产一代,转移一代”,循环往返,螺旋形上升,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就活了,必然大幅度提高这一地区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推动邻近省市及全国的经济发展。
上海经济研究中心的常务干事贺镐圣认为,建立上海经济区是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的重大步骤。多少年来,我国实行按照行政区域、行政系统管理经济,这种体制过去有必要,但逐渐暴露出部门分割、地区壁垒、重复建设、效益低下的缺陷,不适应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新情况,更不适应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要求。现在迫切需要走出一条打破部门和区域分割,按经济内在联系管理经济的新路子。建立上海经济区,形成以大中城市为依托,条块协调、城乡结合、内外畅通的经济网络,这样,既可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又便于加强计划管理。
贺镐圣说,上海的经济发展,历来得到各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援,江、浙两省对上海帮助尤大。在经济联合中,上海在经济分配、技术交流、人才培训、信息交换、经济咨询、公共设施利用等方面,都要讲究风格,提供方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