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农村喜迎“文化人”——记江苏几位农科人员送技术下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3-06
第3版()
专栏:

农村喜迎“文化人”
——记江苏几位农科人员送技术下乡
本报记者 周振丰
1月27日上午,160名专家、教授和农业技术人员,光荣地被授予“农村科普先进工作者”的称号,接受江苏省人民政府的嘉奖。
江苏省这次表彰的专家、教授和农业技术人员,只不过是全省送科学技术下乡的千千万万个“财神”的代表。去年江苏粮食增产60多亿斤,总产突破500亿斤,提前三年完成“六五”规划生产指标,棉花、油料、茶叶和蚕茧的产量全面超过历史最高水平,社员收入大幅度增加,饱含着多少专家、教授和农业技术人员的心血和汗水啊!
著名水稻高产栽培专家、江苏农学院院长、副教授凌启鸿,是全省农业科技战线送技术下乡的典型。几年来,他和他的同事论证和发展了水稻叶片生长和内部器官建成的同伸关系的理论,创建了不同品种水稻生育进程的“叶龄模式”,根据水稻长出的叶片确定对水稻进行肥水等技术措施的促控,并绘制出简明的图表,供基层农技员和广大农户进行水稻高产栽培参考。1980年以来,凌启鸿在开展教学和科研的同时,先后往返跋涉于江苏、安徽、上海三省市的19个县,为5,000多人次作了水稻“叶龄模式”高产栽培技术的科普报告,在11个县市作了90多次田间考察、田头会诊讲解和操作示范表演。凡是按“叶龄模式”指导大田生产的,一般水稻产量都增产了15%左右,成本降低10%。
江苏省金坛昆虫激素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朱平仇,为改变农村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治虫增加农民负担、造成环境污染和对人畜危害的局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昆虫性诱剂捕杀害虫的探索研究。他领导的这个研究所,四年来已合成棉花、甘蔗、果树和林业等方面的主要害虫性诱化合物40多种,提供给全国20多个省区试验应用,为取代部分剧毒化学农药治虫,减少污染危害而又能增产增收寻到了新的途径。朱平仇所从事的这项研究工作受到了人们的尊重,被群众誉为是“有益当代,造福子孙”的事业。
宿迁县农艺师张国强,根据高温堆肥发热的原理,在来龙公社利用作物秸秆、人畜粪作酿热源,建造生物能温室育秧获得成功,为农村包产到户后实现专业管理、企业经营、工厂化育秧创造了条件。据测定,这种生物能温室育秧与烧火温室育秧相比,每育一斤稻种平均节省煤炭一斤到一斤半,与露天育秧相比,每栽插一亩大田平均节省种子47%,增产粮食200斤左右。群众夸这项技术是增产增收技术。这项技术成果已被列为全省重点推广项目。张国强获得了省农业技术改进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