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奚也频和他的顾问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3-06
第5版()
专栏:

奚也频和他的顾问们
本报记者 张行端 本报通讯员 沈石声
(一)
1981年5月4日,上海《解放日报》广告栏里刊登了一个《招聘启事》,内容大意是:本厂因缺乏技术人才,特征聘社会各界专业技术人员担任顾问。愿意应聘者,请来信联系。署名:“江苏省沙洲县橡胶厂”。
这是上任不久的厂长奚也频,经过几个月的思来想去,迈出的关键一步。十五年前,他原是江阴县锡剧团的一位著名小生,十年动乱期间,先是当农民,后来借到橡胶厂当采购员。现在,他负起了一个工厂的经济领导责任。这个有400多人的小厂,底子薄,设备陈旧,而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科学技术人才。可谁愿意到这么一个偏僻水乡的小厂来工作?分配不到科技人员,请几个业余的顾问行不行?经上级党组织同意,他怀着试试看的心情,登出了上述别具一格的“广告”。
结果,一下子收到1,100封应聘的来信。奚也频从中选出300名同本厂生产对口的科技人员,写信请他们到沙洲来,橡胶厂负担路费。他想趁此结识这些未来的“顾问”,摸摸他们的底。
应聘者陆续来到了沙洲县橡胶厂。奚也频热情接待,带他们到工厂的车间参观,然后,“顾问资格考试”开始了。奚也频向他们提出两个问题:“我们这个厂在经营管理上存在什么现实问题?”“工厂发展的方向是什么?怎样着手?”回答各式各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一针见血的,有深谋远虑的,也有眼前可行的。临走前,奚也频请他们每人留下一份“意见书”。
300多份意见书,就是300多个治厂良方。一位橡胶专家帮工厂改了改产品的配方,每个橡胶件可节约成本一厘钱,一年就是3.4万元。奚也频将他们留下的意见书反复研究、比较,同工厂其他领导人一道,选中了15名专业人员当工厂技术顾问,以县工业部门的名义正式向他们发出聘书。厂里要求顾问们每月给工厂来信,出两个“点子”,工厂给顾问以适当的津贴。顾问们的答复很快“反馈”回来。他们乐意为沙洲橡胶厂出主意、当参谋,有些同志连津贴也不收。
(二)
好事多磨。沙洲县橡胶厂请顾问的事刚开始,告状的,反对的,接踵而至,给奚也频枉加上“别出心裁”,
“搞不正之风”之类的罪名。为了少走一点弯路,奚也频给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写信,说明工厂的现状、请技术顾问的设想和打算付一二十元津贴的做法,希望能得到指点。当时的研究所所长马洪,委托专人回信答复,认为工厂的做法是可行的。
奚也频的腰杆子更硬了。他不满足于坐在厂里等顾问上门,还要走出去请顾问。上海的“橡胶大王”杨少振,是当年正泰橡胶厂的副经理,曾是风靡全国的“回力”牌球鞋的创始人。奚也频连发几封信后决定登门拜访,请他作顾问。走进房间,只见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正襟端坐,旁边还有几位工程师陪坐。他执弟子礼,问安毕,刚落座,老人开口了:
“你为什么要多方设法找我?”
奚也频诚心诚意地答道,我不懂橡胶技术,当厂长的第4天,高压罐就爆炸……
“巧得很,杨老,您当经理的第一天,厂里炸了锅炉!”旁边的同志插话。
“你说说,你当厂长是怎样安排时间的?”杨少振问。
奚也频每天早上6时起床,班前在厂里转一两个小时,整个上午都在车间里。下午,开碰头会,找人研究生产上的问题。第二班工人上班了,他又在车间。晚10点,他回到设在办公楼里的简陋宿舍,忙着给顾问们写信,请教。11点,他还要翻翻报纸、刊物,从中汲取营养。他的小家庭就在厂边,常常半个月才回去一次。
“杨老,同您当经理时一个样!”又是旁边的人说。
杨少振动心了。3个星期以后,自己花钱雇了出租汽车,来到了沙洲县橡胶厂。看完、听过后,他才正式同意,担任这个厂的顾问。他的随行人员对奚也频说:“你是杨老收的关山门徒弟!”
从此,奚也频同杨少振结成了忘年交。工厂的经营方针、技术措施、管理方法,都要同杨老商量,得益不浅。为了振兴中国的足球运动,沙洲县橡胶厂研制成一种小学生足球,但影响不大。于是,象当年成立“回力球队”一样,奚也频同杨老联合发起组织“贝贝小足球队”,沙洲出球、杨老办的“步云知青橡胶厂”出球鞋,在上海闸北区成立了一支小学生“贝贝”足球队。可以预料,随着足球队的不断壮大,“贝贝”牌足球也将声誉大振,销路大开。
(三)
到1982年底,沙洲县橡胶厂聘请的技术顾问已经有25名。他们是这个农村小厂不在册的工程师、机械师、经济师,给工厂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这个厂的主要产品是自行车脚蹬上的两块橡胶件。过去靠工人手工操纵压机生产,劳动强度大,工效低。顾问们提出,应该搞自动化流水线。奚也频请来了3位顾问,橡胶工程师负责工艺设计,机械工程师负责设备改革,电器工程师负责自动化部件。设计方案出来后,奚也频又各方写信征求其他顾问的意见,使之日臻完善。接着,由本厂工人们自己造设备、搞安装,一条半自动化的液压生产流水线一次试车成功。劳动生产率比原先提高三分之一以上,产品质量有了保证,工人的劳动强度也大大减轻了。
厂里生产橡胶产品剩下的边角料,过去堆得到处都是,只好送到砖窑当燃料烧。一位橡胶工程师提出将边角料再生回用、同熟料适当搭配的建议。实施的结果,每只橡胶件的成本降低20%以上,售价从原来的一角一分五厘降到九分。……
这个缺少技术人才的县社小厂,生产突飞猛进。
看看这些数字吧:生产的脚蹬橡胶块,已占全国自行车用量的四分之一,占国家出口量的二分之一,是国内唯一的自行车脚蹬橡胶块定点厂。
生产的皮球,在去年秋季广交会上受到外商欢迎,现在已交出第一批货5,000打。
去年生产热水袋4万多只,出口9,000只。
1982年完成总产值比上年增长38%,实现利润增长20%,换取外汇30多万美元。
奚也频的办公室里,挂着他自己拟的一张条幅,上面写道:“公则明,廉生直,学而益”。他到处拜师请顾问,大概是“学而益”吧!我们一些大型国营企业的领导同志,身边的高级技术人员、专业人才济济一堂,用不着外出求教,但是否都能象奚也频那样思贤若渴,在决策前、拍板时,也来一个“学而益”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