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好一个“六斤县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3-06
第7版()
专栏:观戏一得

好一个“六斤县长”
萧云儒
真是一位少见的县长,尽做一些“出格”的事情!
在山城春会上热心维持秩序,被错当成“市管员”。似乎有点“妻管严”,却又去“偷”老婆买下的鸡。在冒尖户门前车水马龙的时候,他偏去“访贫问苦”,抬残废的农民过河(如右图)。“奇哉怪哉,楸树上结了蒜苔。自古都是民抬官哟,共产党的官儿把民抬”。
正在首都舞台演出的陕西商洛花鼓戏《六斤县长》将喜剧性和抒情性交织起来,表现一个严肃的主题。它没有采用许多问题剧采用的构思办法——围绕一个问题,设置两种观点,通过正面、反面和转变三种类型人物的联系和冲突,使问题得到解决。而是以人物为中心来构思的。牛六斤这个人物贯穿全剧。社会问题溶化在人物的性格、感情和人物所置身的山乡生活氛围中。
戏中反映的当前农村的生活动向和矛盾冲突,可以说是最新的。作者的笔紧紧地追踪着生活最新的步伐,提出了实行责任制之后,如何当好新时期的干部,如何对待新的贫富差距等问题。这些问题本身在对生活的认识上是深了一步的,而剧作者并没有陶醉其中,轻易地用人物形象来图解它,直线地传达给观众。这些社会问题和矛盾冲突在剧中被推到背景上,作为牛六斤等人物活动的环境。生活矛盾结晶为戏剧的人物关系,社会问题通过人物的思想感情信息传递给观众。作者对生活的发现和深思也就转化为六斤县长的才识、能力、作风以及逸趣横生的个性,在形象中显示出来。不回避写问题,却首先写人物,是这个戏棋高一着的地方。
三中全会之后,党的农村政策变了,大部分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变了。一个写农村生活的现代戏,自然要写出这个变化来。不过党的政策是有连续性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发展又那么不平衡。党的某项具体政策变了,党在中国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根本宗旨没有变,党对劳动人民以及劳动人民对党的深厚感情没有变。如何把握好现实生活中这种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是提高当前创作的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因为党的具体政策的变化而忽视或模糊生活中的社会主义原则,或者将物质与精神生硬地等同,走向“富必革”、“穷必惰”的极端,这样的现象,在创作中不能说绝无仅有。这方面,《六斤县长》有三点令人瞩目:第一、全剧通过牛县长和熊社长、吉队长形象的对比,点出了促富也好,帮贫也好,都是完善责任制的题中之义,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宗旨赋予我们干部的责任。这就抓住了生活中变与不变的本质联系。第二、剧作者的笔墨主要没有用于描绘一位县长如何落实完善责任制,而用于展现一位共产党员对农民群众内心的挚爱。第三、南有余一家在戏中是帮贫的对象,剧作者没有象有些作品那样,简单地在物质生活的贫困和精神生活的落后之间画等号。相反,着意表现了南家三口对党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和心灵的美好。物质上他们被帮,精神上他们又帮人,启发了县长的思考,点燃了县长的感情,促进了社长和队长的转变。(附图片)
黄宗琪 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