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访马兰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3-06
第7版()
专栏:访问记

访马兰鱼
拾风
一个演员塑造的艺术形象,如果平庸得使人很快忘却,他(她)配算艺术家么?二十几年过去,戏曲舞台上出现过好几个李慧娘,然而,至少我,还忘不了1959年在上海演出的秦腔《游西湖》中马兰鱼扮演的“那一个”。马兰鱼,出身榆林贫苦家庭,十二岁考进了陕甘宁民众剧团,参加了革命文艺队伍。1958年,在怀仁堂的一次演出后,周总理把她介绍给梅兰芳同志。总理说:“这是咱们边区的娃娃!”第二年,我在上海看到她的演出,当时她只有二十三岁。她的出色表演,使很多观众倾倒、入迷。
最近,在西安的一次座谈会上,我们见面了。中年的马兰鱼,瘦削、憔悴,只有那双清澈、锐利而富有表情的眼睛,还能依稀辨出当年马兰鱼的风貌。
我离开西安的前一天,应约去她的住处——西安市南一所教工宿舍大楼,作了一次长谈。
十年动乱的暴风骤雨,中断了她的舞台生涯,加上爱人离开了她,马兰鱼的痛苦是可以想象的,但是,她没有屈服,反而熬得更加成熟、深沉了。她强抑下内心的剧烈苦痛,叙说她十几年来的拚搏。
在那场摧毁文化的风暴掀起的初期,马兰鱼首当其冲。漫骂、侮辱性的批斗,她不愿意多提起了。但她忘不了陕南山区那段岁月。她深情感谢所在的公社、大队干部,千方百计保护兰鱼。
1972年,她同多病虚弱的邵炜回到西安,被安排到省艺术学院戏曲系担任舞蹈教师,在那个乱糟糟的日子里,她为自己订了进修计划。开始学乐理,学弹钢琴,学声乐。后来戏曲系并入省戏曲学校,她就到了戏曲学校。我从她的教课日程表上数了一数,每周她要上近30节课。
话题转到演戏,兰鱼清澈的眼里闪现一丝希冀的光辉,她谈到1979年10月,第一次恢复上演《游西湖》的情景。她说:“人们评论我‘不减当年’。我说,细心的观众会觉察到,我的李慧娘比之‘文革’前更接近李慧娘了。当年,年纪轻,不懂事,过多的技巧和过多的唱腔的炫耀,并不完全是刻画人物所需要的,现在,我懂得了从人物塑造的要求上取舍一切,用美学观点去检验一切。当然,还加上了这许多年我严峻的生活体验。”
最后,她谈到秦腔改革问题。她不能同意一种说法,什么“秦腔的观众是非常保守的,连一句唱词,一个动作都不能改动。”她以去年从京剧改编的秦腔《宇宙锋》为例。把这出工笔刻画人物内心活动的梅派名剧,引进到以粗犷豪迈见长的秦腔中来,会不会得到秦腔观众认可呢?兰鱼对此有其新的见解。她认为戏曲中“扬长避短”的提法值得研究。她说,就一个剧种而言,明知是短,避它则甚呢?应该是“扬长克短”。一个剧种不能克短,本身就无长可言。扬长也应该包括克短在内的。她就以此出发,试图一改过去以演刚健慓悍的女性见长的路子,让赵艳容这样一位聪慧端庄的大家闺秀,首次出现在秦腔舞台。这当然不是一件易事。为此,卧病的邵炜,同她一道整理剧本,研究唱腔和表演,夜以继日,心血耗尽。使她非常难忘的是,《宇宙锋》首演那天到乡下演出的情景。那天的情绪真热烈呵,老乡奔走相告,我们的“娃”回来了,带一个新戏回来了。台下观众那样安静,完全能理解剧情,老乡高兴地说:“台上那‘娃’从没见过,但也是个‘楞娃’哩!”戏一散场,老乡涌在剧场门口不散,兰鱼连妆也来不及卸,赶快跑了出去,答谢乡亲们对她的疼爱和支持。她想,要是邵炜能看到这个动人场面,该有多好!真遗憾呵,不久,邵炜永远离开了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