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流逝的和留下的……——读中篇小说《流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3-08
第5版()
专栏:

流逝的和留下的……
——读中篇小说《流逝》
胡永年
乍一看,王安忆的中篇小说《流逝》(载《钟山》1982年第6期)似乎平淡得很。其中的人和事,毫无惊人之处,无非是买菜、烧饭、洗衣、拖地、带孩子、做衣服之类的日常生活琐事。喜欢猎奇的读者不会对它发生兴趣,寻求特殊刺激的读者肯定会大失所望,粗枝大叶的读者则会感到索然无味。但是,更多的读者却会在反复琢磨中获得启迪。
作品的结尾这样写道:“时间在过去,悄悄地替换着昨天和明天。……然而,它终究要留给人们一些什么,它不会白白地流逝。”读着这两句耐人寻味的话,我们的心不禁为之一动:十年内乱,除了给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除了给人们留下了不堪回首的记忆,除了使人们白白地耗费了十年生命,还会有什么呢?《流逝》从这个新角度,引导人们在对历史的反思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人生意义的探索,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从而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作家提出的问题是发人深思的,但作品并没有笨拙地给人们昭示一个现成的答案,而只给人们提供了一条寻求答案的线索,这就是女主人公欧阳端丽的思想演变的曲折历程。在十年内乱之前,作为一个生活在优越的物质环境中的资本家的长媳,欧阳端丽没有思索,也无须思索诸如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意义之类的问题。她享尽了奢华,尝尽了甜蜜。大学毕业分配到甘肃,她不去,她不少那几个钱用。她的生活就象在吃一只奶油话梅,每一分钟,都有很多的味道,很多的愉快。当动乱降临,那些优越的物质条件都不复存在时,她被迫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做起了许多过去连做梦也不曾想到的种种事情:跑菜场、办伙食、拖地板、当保姆,甚至翻箱倒柜卖衣服。这一切,只是为了支撑家庭,无可奈何而为之,她对人生意义的理解,仍然停留在“吃饭、穿衣、睡觉”上。然而,生活是一部含蕴丰富的教科书,欧阳端丽在艰辛的生活中,也逐步领略到了一些人生的滋味:俭省度日,使她尝到了节约的乐趣;自己动手给女儿做衣服,使她尝到了创造的快乐;紧张的劳动,使她觉得很狼狈,又有一种踏实感;勇敢地做人,使她意识到了自己的力量,获得了人的尊严。作品如果仅仅写到这里,固然也有意义,但作家并没有浅探辄止,而是把自己的笔扎进了生活的深处。她按照生活的客观发展逻辑,让主人公经历了一场更为严峻的、更加实际的考验:粉碎“四人帮”后,优越的物质条件失而复得,她在丈夫文耀的怂恿下,暂时停止了在困难境况中托人谋得的里弄工场的工作,买回了各种贵重的家具,重新开始并渐渐地习惯了逛马路、赶舞会等等。可是,“岁月,毕竟不会烟消云灭,逝去得那么彻底,总要留下一点什么。”欧阳端丽也不例外。她在尽情享受之余,渐渐地“觉着百无聊赖”,心里充满了一种迷失感,失落感。后来,小叔子的话终于引起了她的心灵的震颤。她打算重新去里弄工场上班,虽然心里“有一点发虚”。
欧阳端丽的思想演变的曲折历程,是令人信服的。作家真实地写出了她的思想的渐变过程。透过那些司空见惯的生活琐事,透过作家对女主人公思想演变过程的不动声色的描写,透过女主人公缓慢而朦胧的觉醒,以及她在人生旅途上蹒跚前进的步态,我们却可以悟出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人生的真谛是自食其力,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这不正是欧阳端丽的形象所给予我们的最主要的启示吗?
作品除细致入微地描绘欧阳端丽的思想演变,还穿插勾勒了她的家庭的另外几个成员,虽然着墨不多,也都各具性格,不易混淆。正是他(她)们各不相同的思想演变的轨迹并存,组成了一幅完整的纷繁驳杂的人生画面,把读者引向了对于人生意义的复杂的思考。
一场内乱,使每一个经历过的人都逝去了十年光阴。但是,难道应当让它白白流逝吗?难道不应当从中汲取些什么、留下些什么吗?答案无疑是因人而异的。端丽的丈夫文耀依然故我,与十年内乱之前毫无二致;小姑子文影在困境中萎缩不振,粉碎“四人帮”后其小姐派头却有增无减;端丽的大女儿多多在动乱年代虽被迫下过乡、吃过苦,但动乱结束后,却旧态复萌,与当时皮肤黑黝黝地从乡下回来时判若两人……。但是,端丽的二女儿来来和小女儿咪咪却不同。来来在工作之余奋发图强,终于考取了全国第一流的重点大学;咪咪也考上了重点中学。都是从十年内乱中过来的,但各人的表现不同,选择的道路不同,这是为什么呢?作家没有明确指出,她相信读者会在比较和思考中做出正确的判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