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上海市蔬菜经营的治本之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3-09
第2版()
专栏:工作研究

上海市蔬菜经营的治本之计
本报记者 郭伟成
去年上海菜多,多得离了谱,从上到下都为菜多发愁。从10月份开始,连续40多天,每天上市的菜都在10万担左右,而市区的日消费量最多才5万担。1至10月,全市共向郊区返销菜904万担。国家花2元钱收购一担青菜,却以2角钱返销。这些返销菜有的作饲料,有的倒在地里沤肥,有的国营收购站过秤记账后,就倒入河里。尽管有关部门采取紧急措施,包括加工腌菜,向外省调拨,以至削成菜心供应,鼓励居民多吃等等,还是造成了重大损失。截止10月份,国家累计亏损5,300多万元,几乎达上海市蔬菜公司本年度计划亏损的最高限额。
供过于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计划不周、产销脱节是一个重要原因。前两年,上海市郊区菜田被征用较多,蔬菜供应一直偏紧。在安排去年蔬菜生产计划时,有关方面本着“宁多勿少”的原则,要求郊区县增加3万亩菜地。由于种植计划失去控制,6、7、8三个月,下达叶菜(主要是鸡毛菜、青菜)计划种植面积是9.37万亩,实际种植达13.8万亩,超计划47%,造成生产过剩,而这些又全部由国家“吃”进。
一些社队追求早熟高产卖好价,盲目调整蔬菜品种。例如有些社队引进的绍兴芋艿,上市早,产量比本地芋艿高,但是烧不酥,没有糯性,口感差,市民不爱吃,结果,还是国家包下来。仅此一项,蔬菜公司就亏损100万元。甜椒过去是上海的“王牌”菜,颇受消费者的喜爱,而现在改种的高产杂交甜椒,不辣不甜,食之无味。有人说:“现在的菜摊让‘大、老、粗’占领了。”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问题呢?有关部门认为,主要是某些现行政策不合理。多年来,国家对城市吃菜包得过多过死。一些社队重产量,轻品种、质量,生产与需求衔接不上。从商业体制来说,从农民那里包销来的,分配给中心菜场,零售站活动余地小;经营越多,亏损越大,职工的奖金越少,积极性自然不会高。
大城市蔬菜经营体制应当怎样?上海上上下下有许多议论。人们认为,要解决问题,就得治本,从政策上、体制上作一番改革。这主要是:
第一,要有计划,但又不能把计划搞得太死,要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充分利用价值规律。对大路菜,国家应下达指令性计划,但一些小品种,应由生产队按照市场需要自行安排。在价格管理上,应按季节和供需情况适当浮动,使价格能促进蔬菜质量的提高和品种的改进。
第二,以产销合同取代现行的统购包销政策,国家要同郊区社队建立产销合同制度。蔬菜公司根据市场情况、居民的标准用量,订出销售计划,同郊区社队签订合同。合同内的,国家包购包销,合同外的以及超计划的不享受计划价格。有的建议成立蔬菜产销联合会,实行农商联销,共负盈亏。
第三,改革批发体制,实行产销见面。目前是国营蔬菜购销站接收郊区进城的蔬菜,然后按计划和比例分配给各中心菜场。由于国家统购包销,农民送什么收什么,而各菜场则是分配什么卖什么,产销不见面,盲目性很大。今后可以考虑把购销站改为国营公司领导下的蔬菜交易市场,批发部门变经销为代销。各企事业、部队、团体也可以到这里来采购。蔬菜公司起指导、管理和搭桥作用,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在有关部门的监督下,产销双方可以自行交易。
第四,零售菜场要实行经营责任制,调动营业员的积极性。目前上海有154个中心菜场,其中国营菜场12个,其它原先都是集体单位。近年来,这些菜场逐渐过渡的与国营一样,称之为“大集体”,也是吃“大锅饭”。看来,对于象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蔬菜经销体制进行改革,已是势在必行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