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瀚海明珠”的光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3-10
第5版()
专栏:

“瀚海明珠”的光芒
本报记者 陈勇进
到新疆的人,都乐意去石河子住几天。石河子有个美好的名称叫“瀚海明珠”。看看当年开垦南泥湾的人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这大沙漠、大戈壁滩上开垦的土地,建起的城市,兴办的纺织、制糖、造纸工业,以及电力、机械、化学工业,还有那高水平的机械化大农业,大家会不约而同地说:石河子不愧是“瀚海明珠”。
立“军令状”把生产搞上去
当我访问了新疆西北的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南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以后,觉得生产建设兵团设在这些地方的团场、连队,也应该说是“明珠”。这些大大小小的“明珠”,约有4,000多个,散布在1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说它们是“明珠”,不仅因为把土地建设得象花园一般美丽,更因为对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文革”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工农业年产值,占全自治区的三分之一。粮食自给有余,每年上交国家2亿多斤。“文革”给这些“明珠”蒙上了沙尘。到1974年,他们的粮食不够吃了,财务亏损累计达6.1亿元。1981年起,他们扭转了向国家要粮、要钱的局面。
王震同志1981年视察新疆时,知道整个兵团虽然扭亏了,有些单位却还没上来。他最早带着大伙在玛纳斯河上开垦的新湖农场,还亏损300万元。王震同志找新湖农场的党委书记黄金山等谈话,要他们迅速把生产搞上去。王老还给他们出主意,要他们大力发展棉花,多种薄膜覆盖棉。王老问:“你们争取年内扭亏为盈行不行啊?”黄金山根据原来已有的打算,爽快地回答:“今年我们一定要扭亏为盈。”王老高兴地说:“你们今年扭亏为盈了,我来庆祝,不过咱们要订个‘合同’。”黄金山笑着说:“我们愿意给司令员立军令状。”在场的陈实同志(现任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拿起笔来,写了个“当年盈利150万元”,王老笑呵呵地拿起笔来在“合同”上签了字,黄金山也高兴地签了字。
黄金山把给王老立军令状,决心扭亏为盈的消息告诉了全体职工。不少人担心,说黄金山在首长面前胡吹,会落得骑虎难下。而党委一班人决心骑在老虎背上,要制服那亏损“老虎”。黄金山在战争中负过伤,“文革”中挨过打,现在患有冠心病,他对这些全然不顾了。年过六旬、行将退休的副书记何宋言也大干起来了。农场的上百个包产组都立了“军令状”。他们紧干了十个月,老将军要他们扭亏为盈的愿望实现了,当年盈余415万元。第二年,这个农场在头年增产的基础上又增产46.9%。
一心为国家多作贡献
从石河子往西北走300里,到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的腹心地区,真是一个“明珠”连着一个“明珠”。它们和石河子一样,都是在“老南泥湾”们带领下,靠双手把戈壁、沙漠改造过来的。
这些年,这些“明珠”所以能大放光彩,主要靠大规模地推行了薄膜覆盖种植棉花的技术。他们看准了的就敢干,从开始试种两万亩,一下子扩大到47万亩。最后,达到了预期的效果,47万亩薄膜覆盖棉田比普通棉田增产60%以上。这里的同志谈到怎么推广薄膜覆盖种棉的事,都会谈到植棉能手王麻子。
我们从花园般的148团场,沿着潺潺的溪水去看王麻子。他的屋里摆着好多书籍、花草,他还喂了好多鸡和鸽子。王麻子的大名叫王光衣,高大个子,说话粗声大气,一派豪爽气概。他说:我是1946年从河南老家卖壮丁到新疆的,后来起义当了解放军。1951年来石河子屯垦。那时候,王震和陶峙岳经常来我们部队。王震说:你们要安下心,扎下根,长期建设新疆。王震批评你的缺点很厉害,可是批了之后,又和我们在一块喝羊肉汤,大家都觉得他可亲。
别看王光衣说话简单,种庄稼可细心得很。早在1958年,别人种的棉花亩产30斤,他种的棉花达到120斤。团政委问他的棉花为什么产量这样高,王光衣说,要认真地改土;我这样种棉花,是按着明朝一位农学家说的“客土法”干的。那时,王光衣在零下30度的严寒里,带领人把沙堆一个个地拉到碱滩上,然后再拉很多羊粪掺在一起,地才慢慢肥起来了。王光衣文化水平不高,解放后才识字,他买了很多农业科技书。他怕读了记不牢,还一页页地抄。王光衣谈种地,从书本到实践,从实践到书本,一套又一套的。1981年,全团场5万亩棉花,单产是118斤,他们队的2,300亩棉花,单产达到174斤。去年他们种了2,700亩棉花,虽然灾大,单产仍然到了180斤。人们都说王光衣种地点子多,但他对党,对国家,却只有一个点子——多贡献。
带头到最艰苦的地方工作
我从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到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29团场和30团场。被林带紧围的田野里,人们正在紧张地劳动。29团场的同志说,他们4万亩水稻去年单产920斤;44,000亩棉花,单产是77斤。1978年他们团场盈余200万元,去年盈余1,000万元。他们希望我访问副团长田增芳。30团场的负责人说,他们的23,000亩水稻去年单产800斤;24,000亩棉花单产102斤。1978年盈余137万元,去年盈余500万元。他们要我访问一连副连长菊庆荣。
田增芳和菊庆荣都是女同志。田增芳是山东长清人,菊庆荣是山东文登人。菊庆荣说:我报名来新疆搞建设,就是准备吃苦的。我们刚开垦这沙漠时,盐碱重,播种几次都不出苗,有时苗子出来又被碱死了,或者被大风把苗刮掉了。那时,栽树树也死,这些林带是第三次栽成功的。树木死一次,他们就总结一次经验;慢慢地树也长大了,庄稼也丰收了,对国家的贡献也多了。职工们的劳动和生活条件也有很大改善,机械代替了繁重的劳动,米面、肉油、水果都不缺,看电影、看电视都很方便。我问菊庆荣同志:你作副连长,是怎么工作的?她只说了两个字:带头。在这么困难的地方,菊庆荣二十年没缺过一天勤。
田增芳负责29团场的林业、畜牧业。她今年47岁,17岁时来到这里。和菊庆荣一样,她的青春也是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里度过的。她在哪个岗位上都工作得很出色。现在虽然担任了副团长,还是事事带头,经常骑着马在大沙漠里放牧。她做事实在,说话爽快。1981年,领导有意调她到一个城市当副市长,她诚心诚意地对领导说,她更适合在农业战线上工作,请求继续留在团场。选举十二大代表的时候,听说候选人名单上有她,便再三向组织上表示,她的条件还不够,有很多同志比她合适。最后,人们还是选举田增芳为出席十二大的代表。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里,到处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好同志,他们象“明珠”一样,在大沙漠里放射光芒!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