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深山沟里的服务站 山西省平顺县青年农民刘聚才自办推广农业科技、提供市场信息的服务站,让科技上山落户,为社员致富搭桥,干部群众齐声叫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3-10
第5版()
专栏:农村新事

深山沟里的服务站
山西省平顺县青年农民刘聚才自办推广农业科技、提供市场信息的服务站,让科技上山落户,为社员致富搭桥,干部群众齐声叫好。
常支民
太行山区平顺县的一个深山沟里,出了一件新鲜事:羊老岩大队青年农民刘聚才,办了一个专为农家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提供市场信息的服务站,干部群众齐声叫好。去年,羊老岩大队遭灾,刘聚才家却在灾年增了产,纯收入6,000元。他所在的马圈凹生产队共八户社员,人均收入也达到450元,比1978年增加了十倍。
刘聚才是1973年初中毕业后回乡的。他所在的大队是太行山脊梁上的一个穷山沟。1980年,他针对当地山高风大秋霜早,庄稼常因倒伏、放青而减产的情况,借用莜麦白酒拌种的经验,对“长单七号”玉茭、“长农17号”谷子进行了白酒拌种试验。结果,玉茭亩产700斤,谷子亩产500斤,庄稼还早熟了一个节令,在当地创了奇迹。他试验用磷肥、草木灰混合施肥种党参,党参亩产达到300斤,产量比往年翻了近一番。这一年,他家是增产了,四周却有些社员减了产。例如刘保仓,因不懂“单玉六号”玉米品种性能,种了一亩全放了青。还有一件叫人伤脑筋的事,就是不少农副产品滞销,象党参、熟地等都卖不了,只好让小孩抓着吃。一个偶然的机会,刘聚才看到《河南市场》上有一则党参脱销的消息,他就把本地不收的党参全贩运到河南,得了好价钱。这真是:山区要想富,不讲科学要碰钉,不问市场路不通。乡亲们对他说:“你有什么好道道,多帮大伙走一走”。
从此,刘聚才产生了办服务站的念头。他花了100多元钱,买了100多本农业科技书籍,买了一台收音机,还增订了《中国农民报》、《农业科学通讯》、《市场》报等报刊。1980年底,服务站正式开业了。刘聚才给自己定了三项任务:一是宣传、介绍农业科学知识。二是进行试验、示范,为推广应用科学技术铺路搭桥。三是提供市场信息,进行市场预测。他把自己住的三间小屋隔开,腾出两间外屋做了阅览室。为了方便社员学习,他的书报可以借走;来家问他,他热情介绍;对远道的社员,他还主动上门“送经”。为了尽快让社员掌握农业科学技术,他坚持先试验,后推广;对自己试验成功的不保守,对引进的新技术不经试验不盲目推广,宁可自己走弯路,不让社员受损失。1981年秋天,他专程到忻县地区购回一万斤“胜利二号”山药蛋种,结合当地情况进行试种,在立夏节下种,到入伏收获,一亩产了7,000多斤,比当地产量高一倍,还早收了一个月,可提前上市,跟上他种山药蛋的社员也都发了财。1981年冬天,他专程到河南、山东跑了一趟,了解山药蛋和其它山货的市场行情,预测到山药蛋大量外销有困难,就广为宣传,让队里的社员适当减少山药蛋种植面积,扩种黄芪、党参。这一炮打得很准。去年,社员产的党参、黄芪在当地供销社全部脱了手,价格又不低,其他大队却至今还有300万斤山药蛋没有销出去。
刘聚才的服务站办了两年,给这个昔日荒凉闭塞的穷山沟带来了不少变化。过去羊老岩有些人信天、信神、信命,把科学种田当成“瞎闹腾”。刘聚才一人带一家,一家带一队,社员学科学、用科学开始形成了风气。前几年那些担心收成不好、天天烧香的老太婆,现在也能说一串科学新名词。干部说:“科学上了山,诸神退了位。”这两年,山里的猪、兔、鸡、羊等商品量比往年增长了二倍。传统山货特产党参、青壳、连壳、山药蛋等打进了大市场。新引进的黄芪也已大批生产,畅销外省,连最不起眼的山桃、山杏也变成了宝。前二三年,有的社员光图眼前发财,上山开荒,砍柴烧火,乱割荆条,扒树叶喂猪、喂兔。他们从服务站里学到了科学治山、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道理后,再不干那些杀鸡取蛋的傻事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