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绿化戈壁的突击队 记兰州部队某团植树绿化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3-12
第2版()
专栏:

绿化戈壁的突击队
记兰州部队某团植树绿化的事迹
本报通讯员 傅作栋 本报记者 李敏杰
河西走廊戈壁深处四季多风,可是来到驻守在这里的人民解放军兰州部队某团营区,却听不到风吼,见不到沙飞,映入眼帘的,是望不到边的片片林木。
多年来,这个团共植树37万余棵,每人平均150棵,成活率在82%以上,成片造林786亩,育苗139亩,约有十分之一的树木已成材。营区全部掩映在一片翠绿之中。它们遮挡了风沙,美化了环境,不仅为指战员们的生活、训练提供了优雅的场所,还为改造大西北荒原创造了经验。这个团的副团长魏光明代表全团出席了全军植树造林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大会。
目睹戈壁深处的绿色兵营,不禁要问到部队初来这里的情况。那是1969年隆冬,凛冽的寒风不断地袭来,常常是“小风黄沙飘,大风石头跑”。团党委面对这种情况,组织指战员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的号召,把植树造林列入议事日程,组成了绿化领导小组,多次进行实地勘察,制定了绿化营区的十年规划。各营、连在总规划下,也都搞了自己的规划。每年冬季和训练转换期,都要研究规划的落实,安排第二年植树的整地等准备工作。
饱受风害的指战员深知植树造林的重要,积极投入绿化戈壁的战斗。初春的河西走廊,地冻如铁,180马力的推土机都啃不动地皮,战士们只好打眼凿洞用炸药炸。遇到流沙地段,铲一锹,流半锹,有时辛辛苦苦干上一天,晚上一场风又填平了。但是他们没有向困难低头,又想出战胜大自然的新办法:车拉盆端,灌水固沙。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不懈,终于使一棵棵白杨、沙柳、沙枣树在千年古原上扎下了根。
过去,每年植树季节,他们都挖土平沟,植树造林。这个团在一片卵石遍地的荒滩上开始造林时,有的群众见了摇头说:“放羊得草山,栽树得水源,这里的干旱滩上从来没人把树栽活过。”但是,团党委迎难而上,结合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对指战员进行了思想动员,指战员们踊跃投入了造林会战。一个月时间,他们就运土15万多立方,植树12万多棵,育苗87万多棵。十几年以后,终于使这块荒滩变成了一条条含芳吐翠的林带。
这些年团党委的领导班子和指战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植树造林工作长流水、不断线。许多复员老战士临走时都种下“纪念树”;新战士到部队后栽上了“扎根树”。
去年5月中旬的一天,河西走廊下了一场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雪,许多树木被冰凌压弯了腰,还有的拦腰被折断。指战员们清晨冒着刺骨的寒风,清除棵棵树上挂满的冰凌。绝大部分树由于得到指战员们的护理,一棵棵、一排排又直起腰杆,挺立于风雪中。
这个团还走出营区以外,为治理河西走廊营造防风林带贡献了力量。从1977年以来,他们帮助附近社队群众和企事业单位栽树2.2万多棵,支援社队树苗10万多棵,经常派出有经验的战士进行技术指导。如今,在营区附近的一些村寨,也出现了道道绿色林带。群众称赞这个团是“绿化戈壁的突击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