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阅读
  • 0回复

终生不失赤子之心——《陈鹤琴教育文集》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3-13
第3版()
专栏:

终生不失赤子之心
——《陈鹤琴教育文集》序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 潘菽
陈鹤琴同志在他最早的一本著作《儿童心理之研究》的自序中,开头就说,他很爱儿童,儿童也很爱他。他在平常的场合也常常说这种话。这样的一种话可以基本上概括他一生的为人、工作、科研以及事业。因为热爱儿童,所以儿童也喜欢他;所以他要研究儿童,了解儿童;要讲求幼儿教育,要宣传家庭教育;要办幼儿园,要办小学;要常常谈怎样做父母的问题;要研究儿童玩具,要关心儿童能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办师范,要重视师资的培养等等。在我们的社会里,确实需要有千千万万象陈鹤琴同志那样热爱儿童的人。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我们必须对下一代的身心发育给以极大的关心;要研究他们,科学地了解他们,给他们以最良好最合理的环境和教育。
有人称赞陈鹤琴同志是一个“不失赤子之心”的大人。这也是对他的一种恰当的印象。我也有这样的印象。他确实是一个很真诚的人,一个很纯朴的人,一个热情洋溢的人。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真正热爱儿童,儿童也才能喜欢他。他不仅喜欢自己的几个孩子,也喜欢所有见到的儿童。不仅自己几个孩子喜欢他,所有见到他的孩子也都喜欢他。其实除非别有心肠的人,所有的人也都这样看他。他好象是一个随和的人,但自有他的风骨。正因为这样,他在过去的旧社会里并不怎样顺利,是不容于某些有势者的。他也不顺从于某些有势者。他曾因支持和参加爱国进步文教活动,受到日伪暗杀威胁,解放前夕又遭国民党反动派逮捕拘禁。在旧时代,他的抱负并没有得到怎样的施展。尽管如此,在困难艰苦的条件下,他仍然奋力从事教育的实践和研究工作,写了不少论著文章和其他读物,对我国的教育,特别是儿童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学术上,陈鹤琴同志有一个特点,就是知行合一,即知即行,由行而知。用现在的话说,他能做到理论结合实际。他是一个边知、边行、边写、边讲,即是把研究、实践或发表互相结合在一起的一个人。他同时研究儿童,同时办幼儿园,同时在自己的家庭里实施幼儿教育,同时宣讲儿童心理和幼儿教育。他所讲所写大部分是他自身的观察研究所得,是他自身的体会和心得,所以阅读或听讲的人都会感到特别亲切有益,取得了不是仅仅运用书本知识,从概念到概念所能取得的效果。这是很值得提倡和学习的一种学风。
他最受到欢迎的一本著作是《家庭教育》。此书在过去出版以后就重版过好几次。最近此书又经过作者的修订而予以再版,仍受到欢迎和好评。可见,此书是经得起考验的,对我们的新社会也仍有价值和需要。这本书大部分是分条论述“怎样教小孩”(书的副标题)的许多切合实际的理论和具体的建议和办法(共101条)而很少空文。它是陈鹤琴同志多年对儿童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的经验总结。其中有许多是富有启发意义的,在今天改变了的历史条件下也仍很有参考价值。给此书原版写序的郑宗海先生阅读过此书后觉得“珠玑满幅,美不胜收,有数处神乎其技,已臻乎艺术的范围。”陶行知先生读后也对书中有些地方有达到“神乎其技”的感觉。这些话应当都非溢美之辞。这里要提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陈鹤琴同志在处理儿童教育的问题上能达到“神乎其技”的艺术境界呢?这是因为他有天生的这种本领吗?当然不是的。我想,他之所以能达到这样高度的成就,主要还是因为他全心全意扑在孩子身上,千方百计为了使他们能得到身心健康的发展,处处体贴他们,为他们着想,但又决不姑息他们,纵容他们,迁就他们。这就要当孩子们出现问题时精心考虑,仔细琢磨,以求得出正确合理的处理方法,而决不简单粗鲁地予以对待。这样就很有可能会想到一些相当巧妙、出乎意表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来,而为一般人所不能想到也不能做到的。他又为什么能对孩子们那样地真心诚意,体贴入微,以致能考虑周到,设想精细呢?那又是由于有一颗赤炽的热爱孩子们的心。这颗心是最主要的。所以我们读了陈鹤琴同志的书或文章,要向他学习的主要的应该是他那颗热爱儿童、关心社会、造福人类的“赤子之心”。至于他所曾采用的许多具体办法,在新旧社会很不相同的情况下,当然是不能照搬硬套的,比如今天我们社会的家庭,已很少是陈鹤琴同志那时所写的书中所设想的那种家庭,而是崭新的、许多是双职工的家庭。但从这些方法中所体现的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儿童教育的基本原理,今天也还是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编辑出版这部文集是必要的,适时的。这,一是因为需要保全这部分历史文献,二是因为这些著作在现在仍有不少现实的意义可供学习,可供参考。从事选编的同志作了大量精细的编辑工作,把其中有一些已显然陈旧的内容经过仔细的斟酌而删改掉了,但精华和可供参考的大部分都仍然存在。这些删改是必要的。因为把为时已久的物件,给它们抹去灰尘,加一番整理的功夫,可以更显出它们的光辉而无所损。
陈鹤琴同志由于他的一颗赤子之心,是能紧跟着时代前进的。他在旧中国不免郁郁于心,到了新中国则光辉焕发了。他的理想也逐步得到实现。我国幼儿教育战线上有了越来越强大的队伍。他在解放后,学习很努力,非常热爱党,向往于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他和我同属于九三学社组织,所以又有了同志的关系。他因高龄,已抱疾卧床,但仍是巍然一老,心热如旧。他嘱他的女儿秀云同志转托我给他的文集写几句话以当序引。我义不可却,于是就写了上面一些话。
作者附记:我国著名教育家和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同志,是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江苏省工作委员会筹委会主任委员,我的老友。1982年7月他以北京出版社将出版《陈鹤琴教育文集》,要我写一篇序。我欣然应命,写了这篇序文。不意半年之后,陈老于12月30日与世长辞,竟未及亲睹文集之出版。今征得出版社同意将文集序发表于此,以寄悼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