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阅读
  • 0回复

富在前头——深圳特区见闻之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3-15
第2版()
专栏:

富在前头
——深圳特区见闻之五
本报记者 林里
在深圳,看了一个农场,两个渔村,若干农村。总的印象是富了,而且富得很快。到1982年底,市区农村有1,870个万元户,3个万元村。万元户占市区农户的18%。……三四年,有了这样的成绩,在外省还很少见到。
“先富起来”,是中央给经济特区的任务。“先行一步”,也是中央确定的方针。富,并不奇怪,但富得这么快,确实有点意外。
那么,深圳农村是怎样这么快地富起来的呢?
我把我的见闻归纳起来,概括成两句话:一是农村在为特区建设服务的过程当中,发展了经济,富裕了农民;二是利用外资,引进设备,兴办加工厂和养殖场,为国家赚取了外汇,为农村开辟了财源。出现了农村欣欣向荣的新迹象。
靠近市区的农村得益于建设,这是最为明显的。市区农村,几乎都有一个能力相当强大的汽车运输队。他们为建筑工地拉沙,运土,输送建筑器材,以及越来越多的机械设备等。由此取得的报酬,是相当可观的。有的占农村总收入的一半,有的达20—30%。象福田区,有540部汽车,而且多是载重8吨、10吨、20吨的货车。每拉一立方土,收入5元运输费;一部载重8吨的汽车,一次起码能拉6方土,赚30元;一部汽车,一天至少能拉20趟,赚600元。
跟汽车运输事业同时发展起来的,还有为建筑工地或建筑工程服务的砖瓦场、采石场、临时工程队,以及饭店、旅馆、茶楼等,都为农村富裕提供了条件。
香港的实业家,看中了深圳的廉价地租,也非常欣赏特区的廉价劳动力。他们先把资金、设备投向城市,在城市挤都挤不下的情况下,又急急忙忙冲向农村。现在,市区农村的大小村镇,几乎都有一家或者几家来料加工厂。岗厦村在兴办了砖瓦场、采石场、汽车修配厂以后,又有外商投资兴办了电子加工厂、玩具厂等。1981年,岗厦村的总收入143.6万元,其中工业收入81万元,占77%还多。岗厦从总收入中拿出40%,做为集体分配。结果,人均收入510元。家庭副业、工商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都还没有计算在内。在市区农村,岗厦的加工厂不算太多,收入水平也属中等。
近几年来,市区农村出现了大批养殖场。特别是靠近边防线上的农村,有的把全部耕地挖成鱼塘,有的一半农田种菜,一半耕地养鱼。引人注目的是福田区的沙咀村,他们把鱼塘挖在海滩上,没有占用农田。他们不养淡水鱼,而是饲养海水鱼。他们的300亩鱼塘,自己经营120亩,同外商合营180亩。他们利用外商投资的外汇,到国外引进优良鱼种。1981年,沙咀村的渔业收入37,700元,1982年上升为12万元。沙咀村1981年的人均收入853元,1982年上升为910元。
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带给市区农村的物质财富是外省人想都想不到的。还说那个沙咀村吧!他们利用同香港只有一水之隔、来去比较容易的方便条件,组织了一个收旧利废组,有50个劳动力。单是这一项每年就收入30万元。罗湖桥头的罗芳村,36户人家,260亩耕地。100亩挖塘养鱼,160亩种菜。1981年收入54万元,1982年收入60万元,是市区农村三个万元村中的一个。罗芳村农民侯木华,一家10口,包了10亩菜地,每年收入超过3万元。他们的菜田,距离港九市场只有30分钟的路程。新鲜蔬菜在港九市场上是高价出售的。南山荔枝运到香港,连早晨的露水珠儿还漂浮在果壳上。就凭这个“鲜”,一担荔枝就能多卖好几百元港币。
在我看到的市区农村,年轻人几乎全都进了加工厂。农业,特别是从事谷物生产的农民,多是老的,女的,田间几乎看不见青壮年。谷物生产不好,谷价跟着涨起来,一担谷25元,比牌价高一倍半还多。有些村镇的稻田,是靠高额补贴维持的。市区农村的蔬菜生产也很差。尽管从特区以外调来两三万名菜农,但在市区农村,看不到菜田,偶尔有那么一点点,长势也甚可怜。深圳菜贵,不知是否与此有关?市区农村是因为不久将要变为城市?还是时间紧来不及照顾?还是工作安排失当?这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值得高兴的是:光明农场和正大康地饲料厂的牛场、猪场、鸡场,机械化程度很高。牛场从挤奶、制奶到装瓶,全部机械化。鸡苗的孵化过程,达到了现代化标准。农场生产工业化的壮丽情景,同农村欣欣向荣的美好现实,构成了特区农村的新风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