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茅盾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学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3-15
第5版()
专栏:

茅盾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学习
林焕平
茅盾同志一生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学习,重视世界观在创作中的指导作用。他一生中曾多次恳切地鼓励作家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并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创作。
早在1921年,他就主张“用科学眼光去体察人生的各方面”,“用科学方法整理、布局和谋篇”。这里所说的科学,还是五四时期提倡科学与民主的科学。这科学在当时是进步的,用它来观察人生,指导创作,是有进步意义的,尽管它的内涵还不很明确。
到1942年,茅盾在《杂谈文学修养》中提出用社会科学来观察社会现象,而且不能只是一知半解,而“应该有彻底的了解”,才能成为手里的显微镜和望远镜,观察社会才能更深刻。又说,写文艺的人,必须有社会科学和哲学的基础知识,没有这种基本知识就是手里没有显微镜和望远镜。
这时茅盾在桂林,是特务横行的地方,文网森严,因此,茅盾所说的社会科学和哲学,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代名词。
建国以后,茅盾在《夜读偶记》、《在已有的基础上继续努力》等文章中,又强调世界观对创作方法的指导作用。他认为革命的文艺工作者必须“十分重视”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思想武器,不具有过硬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写不出好作品。但要掌握它,单靠读书还不行,必须与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相结合,才能真正掌握它。他反复强调,文艺工作者必须同时既具有锐利的思想武器,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又要有广博、深入的生活经验。
茅盾重视文艺工作者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不但常见于他公开发表的文章,还见于他的一些私人的书信中。1977年8月,我携《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的下册《论作家与作品》初稿到北京去,请他指教。他泛阅一过,给我以极大鼓励。翌年,此书由广西师范学院内部印行。他写信给我,说此类书籍为广大读者“望眼欲穿”的读物,“何必内部发行?”认为地方出版社应亦可以出版。若能早日公开出版,“则嘉惠学子,殊非浅鲜也。”仅此一端,已足见他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之如何的重视了。
茅盾不仅在理论上这样主张,并且以自己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研究,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为我国文艺工作者做出了榜样。1930年、1932年间,在上海发生过一场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大论战。中国共产党人认为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托洛茨基派认为中国是资本主义社会。茅盾以他的代表作《子夜》形象地表现了我国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本质,驳斥了托派的谬论。他的著名短篇《林家铺子》、《春蚕》和《秋收》,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子夜》、《第一阶段的故事》、《锻炼》、《腐蚀》,剧本《清明前后》等,连贯起来看,正是表现了从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的历史画卷。
也许有人会问,那么茅盾是不是对艺术性问题有所忽视呢?不是的。茅盾是经常强调人物性格的塑造、组织结构的完整、语言运用的推敲的。但是,茅盾所谈,与当前某些同志片面强调向西方现代派学习,不注意深入生活而一味追求技巧的做法不相同。茅盾认为文学作品的技巧问题包括生活素材的分析、综合、提炼,主题思想的确定等。形式技巧与民族传统、思想内容、生活情感密切不可分。吸收外来的技巧,必须扎根在民族土壤上。茅盾接受过外国文学的不少影响,他在《小说月报》上还专门介绍过外国作家和作品。他在给我的信中还说:“现在的三十到四十的治文学的人,对本国和外国文学之知识似不够渊博”。可见他是主张向外国文学学习的。但要化为自己的血肉。如茅盾自己的作品就是中国民族的,并且,表现方法和思想方法也有密切关系。如果脱离时代,脱离生活,单纯追求西方现代派的技巧,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