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在马克思长眠之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3-15
第6版()
专栏:美国通讯

在马克思长眠之地
本报记者 梁丽娟
1883年3月14日,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伟大的思想家卡尔·马克思在伦敦逝世。
恩格斯照料马克思的全部后事,在1883年3月17日将马克思安葬在海格特公墓,同在1881年逝世的马克思夫人燕妮合葬在一起,马克思的忠诚的女管家海伦·德穆特和马克思的外孙哈利·龙格后来也和他们合葬在一起。墓前一块普通的大理石碑上刻着他们四个人的名字和生卒年月。
海格特公墓在伦敦城北一座俯瞰全城的小山上。原来的马克思墓地比较简陋,1954年英国共产党将它迁到公墓中地势较好、最为醒目的位置。当时,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各国共产党都为修建新墓捐了款项。现在旧墓地只留下一块石碑,可以沿着一条穿过坟地的小径找到。
目前马克思墓的墓碑是一个花岗石方柱,柱顶上放着沉思地凝望着前方的马克思青铜头像,方柱两旁挂着两个青铜花环。马克思头像下面刻着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中的名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墓碑下方刻着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结束语:“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墓是海格特公墓中最醒目的墓地。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到这里表示敬意,墓前四季鲜花不断。守墓的老人费尔曼,是一个退休的老工人,现年七十九岁。他在马克思墓前义务守护了十四年,一直热情地为来访者指点讲解。偶而也有人在马克思墓上抹油漆或是搞点破坏,但总是很快就被清除修复。公墓里到处荒草凄迷,许多墓碑上的字迹也已难以辨认,但是马克思的墓地总是收拾得干干净净,连一根杂草也没有。
伦敦人民对马克思怀有极大的敬意,因为马克思从1849年到1883年在这里生活、工作了三十四年之久,并且最后长眠于此。马克思的不朽英名和事业同伦敦是分不开的。在这里,还能找到马克思曾经居住过的一些地方,使人缅怀这位伟人在那个革命浪潮汹涌的年代里的艰辛而卓绝的工作和生活。
1849年夏,马克思来到伦敦时,英国正处在大肆对外侵略扩张的所谓“维多利亚女王盛世”。马克思生活非常艰苦。最初他们一家住在安德森街4号,由于付不起每月6镑的房租,1850年不得不暂时搬到莱斯特广场莱斯特街的一家德国旅馆里。这家旅馆当年是法国、意大利、奥地利、德国等国政治难民的转运站,现在楼下开设了一家名叫“曼席”的海鲜饭店,旁边是一家中国餐馆。马克思在这里住了一个星期,就被老板赶走,不得不另找住所。他们曾经住在一个犹太花边商家里的两间小房内,这座房子现在已荡然无存了。
其后六年,马克思一家住在索荷区第恩街28号。如今第恩街26号到29号是间著名的意大利餐馆兼酒店。28号的门牌已经找不到了,但在马克思原住处三层楼的黄色外墙上挂了个蓝底白字圆牌,上面写着:“卡尔·马克思,1818—1883。1851年到1856年曾住此”。其实,马克思住在这里的时间是1850到1856年。这是马克思曾在伦敦居住的唯一标志,可惜牌上把时间弄错了。
当时生活上的困难常常使马克思几乎无法工作。有时马克思因为衣服在当铺里,无法外出。孩子因缺乏营养而多病,自己常常买不起写字用的纸。当时监视马克思的一个普鲁士警探如实地记下了马克思的生活:“马克思住的是伦敦最次、也最便宜的房子。……整套公寓里没有一件干净、结实的家具。连个旧货商人都不好意思出售这类什物。……他不知疲倦地日夜工作。他没有固定的睡眠和起床时间。”
在生活如此窘迫的条件下,马克思以过人的精力承受困难,进行研究和创作,开展大量政治、社会活动。1850年6月马克思获得大英博物馆阅览室的借阅证后,他经常去图书馆,博览群书,开始有系统地研究经济。
1850年马克思出了六期《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撰写了《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18日》。在1850年和1851年,马克思还在共产主义工人教育协会讲授政治经济学。今天大磨坊街他讲过学的这间房子周围,饭店、酒馆、妓院、色情商店仍然散发着资本主义污浊的气味,而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在这里无情地剖析了资本积累和剩余价值,敲响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
1856年,马克思夫人先后从叔父和母亲那里得到了共5,000马克(当时约值270英镑)的遗产,使马克思一家得以由第恩街迁往城北郊区的肯提希镇。当年他们居住的格拉弗顿坊9号这座房子还在,现在改为46号。这是座小小的三层楼房,要走上8级台阶才是大门,二楼还有个阳台,是1849年建成的中产阶级住宅。在这里,马克思的三个女儿有了自己的房间。
虽然住处离大英博物馆远了,但是马克思仍然坚持经常到那里的阅览室去。大英博物馆的圆顶阅览室是在马克思搬出第恩街以后在1857年开放的,直到马克思去世时还只能靠圆顶上玻璃窗透入的亮光阅读。阅览桌上每个读者是分隔开的,互不影响。马克思在阅览室常坐的座位编号是07。
马克思留下了24本笔记本,约有1,250页,摘录了许多作家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材料。马克思在当时世界最先进工业国家的心脏深入了解实际,参加实际革命活动,系统研究了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的古典哲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清算了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错误观点,批判地吸收了前人的科学成果,创立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在1855年以后,除了给《纽约每日论坛报》、伦敦《人民报》、莱比锡《人民国家报》等撰稿外,还写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福格特先生》、《工资、价格和利润》、《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资本论》第一卷等巨著。
1864年9月28日在伦敦朗—爱克街圣马丁堂的一次大会上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马克思参加并在实际上领导了成立大会。第一国际的两个纲领性文件——《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和《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都是马克思起草的。
马克思的工作时间很长。从博物馆或是开完会回家,休息片刻后就坐下来工作到深夜或天明。在家时他也是整天在书房里,只在吃饭和傍晚散步时才休息片刻。
1863年冬马克思从母亲处得到约600英镑的遗产。1864年5月,老朋友沃尔弗把大部分遗产约800多英镑留给了马克思。借助这两笔钱,马克思迁居到梅特兰公园路1号,后来又搬到同一条路的41号。这两座房子经过二次大战轰炸后,原地已盖起许多新式的低层公寓。梅特兰公园路是马克思出入必经之路。路口的古老教堂依旧,寂静的街道照样可以听见啼鸟的啁啾,可是已很难寻觅到当年马克思和朋友们经常去喝上一杯啤酒的那家小酒店。
1848年革命失败后,恩格斯回到曼彻斯特。1871年恩格斯搬到伦敦的摄政王公园路122号,离马克思家只有10多分钟的步行路程。他们彼此常来常往。
马克思的体质本来非常强健,但长期流亡生活和营养不良、家庭经济的沉重负担、成年累月的过量工作逐渐损坏了他的健康。1849年以后,马克思就已积劳成疾,每年春天肝和胆常犯病,并且逐年加重。医生要马克思绝对停止夜间工作和多运动,后来只允许马克思每天在早上和晚上各工作2小时,但马克思担心的只是完不成自己的著述任务。1875年他写成《哥达纲领批判》后,还开始学俄文。可惜由于疾病,他终于未能写完《资本论》。
1881年冬马克思夫人因肝癌逝世。失去燕妮这个革命伴侣,对马克思是无比沉重的打击。1883年1月11日,马克思最钟爱的长女燕妮又突然逝世。马克思没有能从这又一次打击里恢复过来。
3月14日下午2时3刻,恩格斯来看望马克思。他离开马克思不到两分钟,再回到书房时,发现马克思已坐在安乐椅上静静地长眠了。
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了。这一百年里,世界象马克思所预言的那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走在马克思曾经生活、战斗、并且最后长眠于斯的伦敦街头拜谒马克思曾经住过的地方,人们仿佛可以看到他那魁伟的身影仍然在人群中为人类的明天辛勤奔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