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顾全大局克服分歧 风雨同舟共渡难关 石油输出国组织就油价和产量达成协议 维护了第三世界产油国利益,使幸灾乐祸者失望,第三世界朋友为之高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3-16
第7版()
专栏:

顾全大局克服分歧 风雨同舟共渡难关
石油输出国组织就油价和产量达成协议
维护了第三世界产油国利益,使幸灾乐祸者失望,第三世界朋友为之高兴
据新华社北京3月15日电 本社记者江红报道:经过7天紧张磋商,石油输出国组织13个成员国的石油部长,昨天在伦敦举行第六十七次特别会议,正式就今年的油价和产量达成协议。这是该组织各成员国在维护第三世界产油国利益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
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23年来,它在维护各成员国的利益、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斗争中,发挥了强大的威力。但是,近三年来,这个组织处于空前未有的困境中。它生产的原油90%以上供应西方工业国。西方世界持续三年的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导致了西方工业国对石油需求量大大减少,石油市场相对供过于求,该组织的日产量从1979年最高峰时期的3,200万桶下降到目前的大约1,300万桶。被称为“七姐妹”的7家英美石油跨国公司又利用石油供过于求的形势,把手中囤积的库存原油作为操纵石油市场的手段,不断压该组织降低油价。今年2月18日,英国国家石油公司带头降低北海油价,随后,该组织非洲成员国尼日利亚也被迫跟着大幅度降价。一场油价战眼看就在各成员国之间展开,该组织1973年赢得石油价格决定权面临得而复失的危险。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石油输出国组织有两条路:要么任凭各成员国竞相降价,互相拆台,争夺市场,从而导致一场混乱的价格战,进而威胁该组织的实际存在;要么各成员国采取一致立场,防止油价暴跌,稳定石油市场,共渡难关。各成员国权衡利弊,决定走第二条路。
伦敦会议讨论了两个问题:油价和产量。各成员国对这两个问题的争论相当尖锐。最后达成的协议,是互相妥协的结果。
会议首先协商油价。13个成员国有12个主张降低油价,只有伊朗坚决反对。在降价的幅度上,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海湾地区阿拉伯产油国同尼日利亚等非洲成员国有分歧。海湾国家开始主张把基准油价从原来的每桶34美元降到30美元,阿拉伯轻原油的基准价格同非洲高质轻原油的差价为2美元。这样,尼日利亚就得把已经降到每桶30美元的油价提高2美元,其结果将失去对每桶只有30.5美元的北海石油的竞争力。与尼日利亚油质相同的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也面临类似问题。经过协商,海湾国家让步,同意把基准油价降到29美元,尼日利亚原油价格保持不变。
在协商产量份额的过程中,伊朗要求沙特阿拉伯减少产量,提高本国的份额。这一要求得到大多数成员国的支持。最后,部长们一致同意把伊朗的份额从原来的120万桶提高到250万桶。伊朗也作了让步,放弃了提高到300万桶的要求。沙特阿拉伯同意降低产量,并作为“机动生产国”,根据市场供求形势的变化,随时增减产量。在分配产量中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是,拉丁美洲成员国委内瑞拉要求增加份额。目前,委内瑞拉有300亿美元外债,是石油输出国中负债最多的成员国。原来给它规定的日产量是150万桶,目前实际产量在200万桶以上。在协商会议上,委内瑞拉要求把定额提高到183万桶,最后部长们同意给170万桶。对此,委内瑞拉表示接受。这样,在石油输出国组织历史上最长的一次马拉松协商会议,以各成员国在油价、产量问题上达成协议而宣告结束。
当石油输出国组织各成员国的部长们在伦敦进行紧张而艰难的磋商之际,英国当局和石油公司以降价对它施加压力。美国、苏联在这一期间也一再降低油价。西方舆论和政界幸灾乐祸地预言,这个组织的“末日已到”,“快完蛋了”。第三世界的朋友们对它的前途表示担忧,希望它团结起来,共同战胜暂时困难。伦敦会议的结果,使幸灾乐祸者感到失望,使朋友们感到高兴。(附图片)
石油输出国组织特别会议14日在伦敦闭幕,会后举行了记者招待会。图为招待会会场。 本报电视照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