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捷努力改善外贸状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3-17
第7版()
专栏:

捷努力改善外贸状况
严正
据捷通社不久前发布的消息,捷克斯洛伐克1982年外贸进口额比上年增长9.2%,出口额增长9%,整个外贸顺差比预计的多。这是捷自1981年扭转长期外贸逆差后,又一个略有顺差的年头。它表明,在实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后,捷克斯洛伐克的外贸情况开始出现好转。
由于参加“经互会”一体化和“国际分工”,捷经济正如他们自己所说的“具有典型的加工性质”。长期以来,它靠出口工业品换取所需要的燃料、原料和其它材料,维持和扩大再生产。它所创造的国民收入有三分之一要通过外贸来实现,因此外贸在其经济活动中举足轻重。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捷凭着出口工业品的优惠价格,从国外换取廉价原材料,并积累了较多的外汇储备,但从1973年起情况急转直下,它的外贸连年逆差,据捷政府公布的材料,1971至1975年即“五·五”计划时期,捷外贸逆差额达44亿克朗,而在执行“六·五”计划的1976—1980年,逆差额增加到201亿克朗。外贸的巨额逆差不仅耗尽了外汇储备,以致最后只能靠“增加接受国外贷款的数量才使收支得以平衡”,而且还使必要的进口也得不到保证,从而“严重地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外贸问题一直成为捷政府“给予最大注意”、“不能拖延”的重要问题。
捷政府官员和经济专家认为,造成这种长期逆差的主要原因是“外部经济条件的恶化”,这指的是自七十年代以来,国际市场的货物比价发生了不利于捷的变化。1970—1980年,世界市场上原料出口价增加到原来的3.3倍,燃料增加到16.5倍;而加工产品的出口价只增加到2.9倍。这种比价的变化使捷在十年间从国外购买原材料多花了529亿克朗,此数相当于捷同期内国民收入增长额的三分之一。这种比价变化的影响也反映到它同苏联的贸易中。1973—1980年,苏联卖给捷等经互会东欧成员国的石油价增加3.6倍,而捷等卖给苏联的工业品只提价50—60%。由于这个原因,捷在“六·五”计划期间虽然对苏联的出口增长大于进口,但它却由顺差变成了逆差。另外,西方国家在严重经济危机下采取的旨在限制进口的保护性措施,以及发展中国家因经济停滞不前而减少进口,这些也对捷的外贸带来不利影响。除此之外,捷政府官员和经济专家还认为,在逆差的原因中,“决不能低估经济内部”反映出来的“生产进程及其管理工作的效能不高,采用科技成果的速度不快和进行必要的结构改革的步伐不快等缺点”,这些因素不但影响捷产品技术水平、质量和使用价值的提高,使它们在世界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且还使捷的进口不断扩大。
为了扭转逆境,“恢复和维持对外平衡”,捷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着重点是“效率与合理的进口政策”,以及“完善”“对外经济关系体制”。为了提高效率,捷通过“集约化的途径”,“加快把科技发展成果用于生产和产品更新的过程”,并以节约和合理消耗燃料、原料和其它材料等手段,最大程度地发挥物力和人力资源的作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它并通过执行“合理的进口政策”,使“进口的数量和结构严格服从”上述“经济准则”,而不是“反对各种进口”。几年来,捷适当压缩了与西方的贸易量。特别是控制从西方的进口,而着重发展与苏联和其它经互会成员国以及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另外,为了使“各个领域、各个单位”都来“确保外贸的经济效果”,“完成出口任务”,除建立专门的“物质鼓励资金”鼓励出口外,还把“生产与外贸有机地联系起来”,“改变生产结构”,并“在管理的所有基本领域——在计划、拨款、价格、汇率手段,特别在物质鼓励方面进行某些更为彻底的改革”。上述这些措施,提高了经济效益和对外出口能力,使捷这二年的国际贸易开始出现转机。目前捷正在执行1983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针,为“进一步恢复对外经济关系平衡”,实现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而努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